CloseAI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33. 棋类智能的过去,重生之AI教父,CloseAI,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早的棋类[AI],可以追溯到1769年。一个德国发明家肯佩伦,发明了一个会下国际象棋的机器,叫做土耳其人。
这个装置上面放着一个国际象棋棋盘,棋盘的对面坐着一个土耳其装束的木头人。
1809年的时候,这个装置被拿给了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观赏。
拿破仑先手,结果被土耳其人下爆了,最后恼羞成怒,化身桌面清理大师,把棋子都扫到了地上。
声名大噪的土耳其人,此后还曾和多位知名人士对弈,甚至还在欧洲进行了几十年的巡演。
结果最后被人发现原来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一个街头魔术。
这个机器里总是特么的藏着一个国际象棋高手!
后来由于人有三急,机器里藏得人终究得出来不可,因而终于被人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其实想想也是,那时候的计算技术才什么水平,怎么可能攻克如此的难题。
不过从当时的反响和热度可以看出,棋类运动一直都是人类智能的一大挑战,是一种智力和博弈能力的证明。
棋类智能也理所应当,成为了某种象征,总是吸引着人类去征服。
著名计算机大牛图灵其实也是这方面的爱好者,当时二战都还没结束,图灵就已经私下偷偷在研究计算机下棋了。
1947年的时候就编了一个下棋程序。
只不过那时候计算机的使用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即便是图灵也没法保证充分的使用时间。
相比图灵这位大佬的其他事务,下棋好像显得儿戏了一些,这件事便一拖再拖。
“其实最恐怖的事情是棋类的必胜法则。”孟繁岐回想了一下,好像井字棋,五子棋之类的简单棋,都有诸如“先手必胜”的法则和规律。
一旦棋手掌握了这种定式,这种棋也就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变得索然无味。
黄博士在电话中,还为孟繁岐介绍了一下隔壁跳棋的研究情况,这是孟繁岐未曾关注过的。
“2007年9月,跳棋已经被证明,只要对弈的双方不犯错,最终的结果就一定是和棋。”
而跳棋智能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这也就意味着,永远也不会有办法战胜这款跳棋智能。
这项研究发布在Sce科学期刊上,从此,跳棋这个领域多了一个可以看见的终点。
相比关注度比较低的跳棋,上一个比较著名的里程碑应该是国际象棋领域的“深蓝”。
1997年5月11日,IBM的“深蓝”是史上第一位战胜了当时世界冠军的棋类机器。
事后,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回忆道:机器表现超出他的想象,它经常放弃短期利益,表现出非常拟人的危险。
在“深蓝”赢了卡斯帕罗夫之后,职业棋手并没有因此而改行,他们反而更多地依赖计算机来训练。
职业比赛的解说者也越来越多地借助计算机程序来分析解说一场比赛。机器作为教练,反而更快地帮助人类棋手进步。
有美国高中的象棋教练观察到从来就没有过这么多年轻棋手在年龄很小时就积分这么高,这都得益于计算机教练,因为过去的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能和特级高手比赛。
这件事最好笑的部分就是,做出了这个深蓝智能的成员均不是人工智能出身,他们也不相信这个程序真的有什么智能。
做出了重大成果的人屁股不在自己这一边,这让不少人工智能学者颇为恼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