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郡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2.如果不懂宽恕,生命会被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支配,自愈力,孙郡锴,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人一旦受到伤害,最容易产生的情感,就是怨恨。这种情感来得很快。女人希望她的前夫与他的新妻子倒霉;男人希望背叛了他的朋友被解雇……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怨恨都是一种郁积着的邪恶,它窒息着快乐,危害着健康,它对怨恨者的伤害比被怨恨者更大。
仇恨会使人丧失理智,犯下大错
仇恨就是埋在我们心中的火种,如果不设法将其熄灭,必然会烧伤自己。有时候,即便自己已经灼烧成灰,对方却依然毫发无伤。仇恨常常左右人们的理智,使人们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出错误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有人说,一个被仇恨左右的人一定是不成熟的人。因为聪明的人一定会懂得在选择、判断时,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采取理智的做法。
三国时,曹操历经艰险,在平定了青州黄巾军后,实力增加,声势大震,有了一块稳定的根据地,于是他派人去接自己的父亲曹嵩。曹嵩带着一家老小40余人途经徐州时,徐州太守陶谦出于一片好心,同时也想借此机会结纳曹操,便亲自迎接曹嵩一家,并大设宴席热情招待,连续两日。一般来说,事情办到这种地步就比较到位了,但陶谦还嫌不够,他还要派500士卒护送曹嵩一家。这样一来,好心却办了坏事。护送的这批人原本是黄巾余党,他们只是勉强归顺了陶谦,而陶谦并未给他们任何好处。如今他们看见曹家装载财宝的车辆无数,便起了歹心,半夜杀了曹嵩一家,抢光了所有财产跑掉了。曹操听说之后,咬牙切齿道:“陶谦放纵士兵杀死我父亲,此仇不共戴天!我要尽起大军,血洗徐州。”
随后,曹操亲统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徐州,所到之处无论男女老少,鸡犬不留。吓得陶谦几欲自裁,谢罪曹公,以救黎民于水火。然而,事情却突然发生了骤变,吕布率兵攻破了兖州,占领了濮阳。怎么办?这边父仇未报,那边又起战事!如果曹操此时被复仇的想法所左右,那么,他一定看不出事情的发展趋势,也察觉不出情况的危急。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是一个十分冷静沉着的人,也是一个非常会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正因如此,他立刻分析出了情况的严重性——“兖州失去了,就等于断了我们的归路,不可不早做打算。”于是,曹操便放弃了复仇的计划,拔寨退兵,去收复兖州了。
同是三国枭雄,反观刘备,只因义弟关羽死于东吴之手,便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一意孤行,杀向东吴。最终仇未得报,又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七百里连营,自感无颜再见蜀中众臣,郁郁死于白帝城,从此西蜀一蹶不振。
曹操与刘备谁的仇更大?显然是曹操,曹操死了一家老小40余人,而刘备只死了义弟关羽一人。但曹操显然要比刘备冷静得多,他面对骤变的局势,思维、判断没有受到复仇心态的任何影响,所以他才能够摆脱这次危机,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和势力。
由此可见,理易清,仇则易乱。我们做人,若说尽去七情,洗净六欲,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放宽情怀,尽量避免为情绪所控制则并不是什么难事。
我们淡忘仇恨,同时也是解放了自己,与其因为愤恨而耗尽自己一生的精力,时时记着那些伤害你的人和事,被回忆和仇恨所折磨,还不如淡忘它们,把自己的心灵从禁锢中解脱出来。遇事但凡有这个念头在,你的人生势必会少为烦恼所牵绊,你的心灵自然会智慧、轻松许多。
如果你心胸狭隘,就难以承担重任
生活中,我们偶尔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心胸狭隘,些许小事也会记恨良久,一句无心之言也会令其大动肝火,即我们口中常说的小肚鸡肠。可想而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好人缘,更别说成就一番大业。
一如三国时的张昭,虽在孙策死前曾被委以大任,但终因自己气量狭隘而未能得以拜相。
一次,孙权大宴群臣,让诸葛恪为大家敬酒。诸葛恪依命向大臣们一一敬酒。斟到张昭时,张昭已醉推辞不喝,而诸葛恪依然再劝,张昭不悦道:“这哪里是尊敬老人!”孙权故意给诸葛恪出难题,说:“看你能不能让张公理屈词穷把酒饮下,不然这杯酒就你喝了。”
于是,诸葛恪对张昭说:“过去师尚父九十岁,还能披坚执锐,领兵作战,不言自己已老。现在,带兵打仗,请您在后,而喝酒吃饭,请您在前,这怎么能说是不敬老呢?”张昭无言以对,只得把酒喝下,但从此就记恨上了诸葛恪。
有一天,孙权和诸葛恪、张昭等大臣在殿中议事,忽然一群鸟飞到殿前,这些鸟头部均为白色。孙权不知道这是什么鸟,就问诸葛恪:“你知道这鸟叫什么名字吗?”诸葛恪不假思索地回答:“这种鸟叫白头翁。”诸臣中张昭年纪最大,又是一头白发,他以为诸葛恪是在借机取笑自己,就对孙权说:“陛下,诸葛恪在骗人!从来没有听说过叫白头翁的鸟。如果真有白头翁,那是不是应该有白头母呢?”
诸葛恪立刻反驳道:“鹦母这种鸟,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吗?如果依老将军的话,那一定还有鹦父了,请问老将军能打到这种鸟吗?”张昭顿时无言以对。
因为气量狭小,张昭很难与人搞好关系。甘宁自降吴以后,急于立功,于是请求征黄祖、取刘表,并自请任先锋。孙权觉得可行,准备实施。张昭却不同意,甘宁很不高兴,反唇相讥道:“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屠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孙权看到这种情形,赶紧劝道:“兴霸,今年兴讨,决意付卿,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孙权虽然为二人解了围,但明显站到了甘宁一边。
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实际上,东吴众将不服张昭。后来,孙权果然令甘宁为先锋征黄祖,并大获胜。
张昭之所以不能为相,还由于他的自大。张昭虽为东吴重臣,其实并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但他却目中无人。东吴有大才者,首推周瑜,次为鲁肃,而他竟不把鲁肃放在眼里,他说:“鲁肃虽然薄才,可不够谦逊,年纪太轻处世经验不足,难堪大用。”
不仅如此,张昭的胆量也不够壮。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南下,企图夺取江东,众武将欲战,而以张昭为首的文官却欲降。幸亏周瑜、鲁肃坚持,才在赤壁大败曹操。
除了直言忠谏外,张昭在其他方面恐怕没什么才能,而且因为气量小,不能够处理好与同僚的关系,所以若是任他为相,东吴上下必会君臣离心,四分五裂,所以他到最后也未能拜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