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欲求正等觉菩提,生命的觉醒,嘎玛仁波切,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菩提心的藏音是“蒋秋森”。“蒋”是扫除,“秋”是拥有,“森”是心。“蒋秋森”的意思是:为了天下所有的众生,远离所有的痛苦,获得正等觉佛果位。《现观庄严论》中提到:“发心乃为利他故,欲求正等觉菩提故。”
如果没有菩提心,不管虔诚心、出离心有多强,个人的修为还是会和自私的念头混在一起,所以不会变成成佛的因。有了菩提心,即使只做了一点点的功德,例如只是一句短短的六字大明咒,或是一个简单的佛号,都将转为成就无上菩提的来源。当修行功课圆满后,将一切所做的善事回向给众生,将会变成无量的功德。
西藏有句话:“生起菩提心比发菩提心更重要。”发菩提心是指刻意地在心中发愿。这种偶尔想想的菩提心,可能随着种种因缘的聚合而忘失,不能在心中扎根。但是,先发菩提心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就不会有生起菩提心。而生起菩提心是指能够自然生起菩提心,能长时间存在心中,不会因为因缘的改变而忘失或退转,且能不断增长,并付诸行动。这也是祈愿文中“菩提心为至妙宝,未生起者愿即生,已生慎勿令退失,并愿增上善无尽”的意思。倘若菩提心不够稳固,那么面对众生、面对现实的挫折时,就会退缩。
如果自己尚未生起菩提心,希望能让它在自心中产生;如果你已拥有菩提心,应该让它永恒稳固地存在心中,且让它愈来愈往上增长。
菩提心因个人心量的大小,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发心:一般胆量者的发心,中胆量者的发心,大胆量者的发心。
一般胆量者的发心,称为国王式的发心。一个人想当国王,会想方设法先凝聚大众的力量,让很多人在他的领导之下为他服务,并靠着这群人的强大力量去消灭不利于自己建立政权的因素,成为国王;因为拥有了国王的地位,他才能以自己的权势给予百姓大环境,实现国泰民安。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以增强自己的能力为主,当拥有强大的权力后再来利益大众,这种心态称为国王式的发心。换句话说,在自己未成佛之前,我们会想:“我要度尽所有的众生,但是,如果我自己没有成佛,连自己都无法调伏、都救不了,那么要调伏众生、利益众生就会有困难。”所以,有这样想法的人,会希望自己先成菩萨、先成佛,等到成佛之后,有足够的能力调伏利益众生时,才去度众生。这是第一种心态,又称为下士道的发心。
中等胆量者的发心,称为船长式或船夫式的发心。一个船夫要将许多人渡到海的另一边,必须先将所有的客人安置在他的船上,而他手上掌握的舵轮,也就是方向盘,是船客生命的保障。驾驶船只时,船长必须想方设法不去碰到暗礁,安地将船开到彼岸,让船客和自己安地到达目的地。此种发心是:“我先成佛,好像愧对于众生,可是我晚成佛,胆量上又不太足够,所以希望我和天下所有的苍生一起修行,直到有一天到达彼岸,一起成佛。”这样的心态,又称为中士道的发心。
最大胆量者的发心,称为牧人式的发心。一个牧人,不管是牧羊或是牧牛,他必须先选择不会有野兽来伤害牛羊的肥沃草地。找好草地之后,他会走在牛群羊群后面,将它们赶到安地方去放牧。也就是说,自己找到成佛这条道路之后,会用心保护这条成佛之道,不让它受到贪、嗔、痴、嫉妒、傲慢,以及世俗中的杂念、妄念等等这些“野兽”的侵害,并将成佛的所有方法和诀窍,以及能为自己带来所有福报的肥沃草地,给予众生。让众生走在自己前面,希望他们都能提早成佛,直到一切地狱空、轮回空;自己走在后面,再跟着众生一起成佛。这种心态是最上上的大胆量者,又称为上士道的发心。
在这三者中,国王式的发心也称为大许诺式的发心,就是向众生承诺在自己成佛之后一定会救度他们,以如此的菩提心,靠众生的力量先让自己成佛。这就像伟大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许多已经成佛的佛都是如此——在他成佛之后,再来广度无边的众生,让他们成佛。
船夫式的发心又可称为殊胜智慧的发心,例如弥勒菩萨。
最广大的牧人式发心,就像文殊菩萨,或是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或是观世音菩萨发誓“要度尽所有一切苦难众生,众生成佛之前,自己不成佛”这一类的发心。释迦牟尼佛还是凡夫俗子时,他们就已是十地的菩萨;现在,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已经成佛,但他们还是菩萨。目前,我们还是凡夫俗子,在这里听闻佛法;有一天当我们成佛时,他们还会是菩萨,因为所有的众生未成佛之前,他们的愿力会一直跟随着众生,所以不会成佛。当然,在“意”上,这些菩萨早已是佛了,只是外面所显现的相,会随着他们的愿力来陪伴众生。
前面所述的三种不同心量的发心,我们平常发菩提心时就要选择其中一种。如果你的胆量足够,就要想“所有的众生先成佛,我再成佛”;如果你的胆量没有那么大,就可以发愿和众生一起成佛;倘若还是无法这样发愿,那就想“我先成佛,而后再来度众生”。每天都要以此当作修行的愿力来努力实践。
华严经里说:“于自心建立一切菩萨行故……应守护心城,谓不贪一切生死境界……应净治心城,谓毕竟断除悭嫉谄诳……应宽广心城,谓大悲哀愍一切众生;应开心城门,谓悉舍所有,随应给施……应严肃心城,谓逐诸恶法,不令其住……若能如是净修心城,则能积集一切善法。”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修心的方法正确而且踏实地落实在自身的修行中,那我们的菩提心一定会随着善法的增长而广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