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离刺荆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0章 赵煦:我还只是一个孩子啊,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30章 赵煦:我还只是一个孩子啊</p>
元丰八年,二月二十五日,已丑。</p>
赵煦一早起来,刚刚洗漱完毕。</p>
高太后身边的内臣老宗元,就奉命送来了,高太后亲笔所答的《春秋》。</p>
赵煦接过,规规矩矩的依着礼法,谢过了高太后,还亲笔写了一封简单的谢表,交于老宗元,命其呈于高太后。</p>
送走老宗元,赵煦就将高太后送回来的《春秋谷梁传》和解答的书册打开,稍微扫了几眼,赵煦嘴角就浮出笑容。</p>
“太母果然请了场外支援!”</p>
高太后的儒学造诣,有几斤几两,赵煦还不清楚?</p>
哪怕到了元祐后期,高太后在儒学上的水准,也大体相当于太学中下舍学生或者特奏名进士——类似现代的高中肄业生,了不起,是个三本学渣,对科学知识懂一些,但不多。</p>
不管范纯仁、苏澈、吕大防说什么,只要没有人在身边提醒她,她一般都是:对对对。</p>
除了在权术手腕上,相较于最初,已经成熟了之外。</p>
其他一切,几乎都依赖于大臣。</p>
所以,只是扫了一眼,赵煦就知道,高太后没有这个水平。</p>
哪怕,这些文字确实是高太后的字迹。</p>
可文字的内容和思想内核,却不是高太后该有的水准。</p>
而且,赵煦还看出来,这是谁的手笔了!</p>
“曾子宣啊!”对于曾布,赵煦太熟悉了。</p>
熟悉到,曾布扭一扭屁股,赵煦就能猜到他打算说什么了!</p>
不过……</p>
赵煦提着笔,想起了他在现代所见的诸般事情。</p>
这个曾子宣曾布,可不是什么忠臣!</p>
至少,对赵煦来说,这个家伙是不可信用的。</p>
原因?</p>
曾布造谣啊!</p>
造谣赵煦是马上风挂掉的!</p>
不止如此,这货还说赵煦羊尾滑精!</p>
在现代,赵煦看到曾布自己的私人笔记内容时,内心顿觉十万头草泥马狂奔而过。</p>
这是忠臣能做的事情?</p>
即使退一万步,赵煦确实马上风挂掉的,可你是大臣,为君者讳都不懂?</p>
还堂而皇之,写在自己的笔记里,广而告之。</p>
这像话吗?</p>
仅此一点,曾布在赵煦这里,就几乎被打入了另册。</p>
用或者会用,但再想赵煦信任他,那就不可能了。</p>
将高太后送来的书册文字摊开来,赵煦开始审视起,高太后所答的东西。</p>
在之前,赵煦为了保持和高太后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为了给高太后创造一个亲自‘教导’他的机会。</p>
所以,赵煦基本只圈注了谷梁春秋里,隐公元年和二年的文字。</p>
大多数疑问,也都是针对隐公元年、二年而发。</p>
剩下的,则只是随意圈注了一下,表示暂还未读懂。</p>
而隐公元年,春秋史书上,发生了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p>
谷梁春秋对此的评价是:段叔作乱是傻帽,该杀,但郑伯杀他不对,因为郑伯是故意放纵段叔作乱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无视段叔,安心治理国家。</p>
学术上,谷梁由此衍生出亲亲相隐。</p>
赵煦针对这一节,故意的问了一句:若郑伯擒而不杀,以仁义礼法诫于段叔,则段叔将何以对郑伯?</p>
看似是仁恕满满,其实恶意满满。</p>
既隐喻了赵煦上上辈子,对他的二叔如今的雍王后来的徐王赵颢的处置办法——恶心他!用‘朕都是为了王叔好’的理由折磨他!</p>
于是,不过三年,徐王赵颢便在痛苦、绝望与无穷无尽的恶心中死去。</p>
赵煦兵不血刃,不伤自己丝毫名声,就让一位亲王,在痛苦、屈辱和绝望中死去,而且,他还不能和人诉苦!</p>
同时,这也是赵煦对儒学的态度。</p>
一个工具!</p>
合则用,不合则弃。</p>
只要有需要,赵煦是可以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拿孔子之矛去攻孟子之盾。</p>
这是赵煦在现代留学最大的成果。</p>
十年留学,让他完成了对儒家的祛魅!</p>
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也摧毁了一切儒家士大夫曾经加诸给他的儒家神圣光环。</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