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离刺荆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28章 廷推(2),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428章 廷推(2)</p>
等宰执们一一上表,推荐完毕。</p>
呈现在赵煦和两宫面前的执政候任名单,就是蒲宗孟、韩忠彦、邓润甫、曾孝宽、吕大防、范纯仁、王存、李常、曾布等。</p>
然后,自然就是投票了。</p>
赵煦早已经和两宫商量好了办法。</p>
便按照着商量好的办法,命梁从政取来准备好的白麻纸,现场命入内内侍省的内臣,将奏举的大臣职务、姓名、籍贯、年龄,分别誊抄到对应的表格上。</p>
然后,便发放下去。</p>
在场宰执、大臣和元老们,拿到这些白麻纸,就眼皮子一跳。</p>
许多人甚至忍不住抬眼,看了一眼殿上。</p>
因为,这操作,太赵家了!</p>
在白麻纸上,赫然有着一行字:廷推票选,不记名、不录名、不唱名,公等于大臣名录之下,以画圈勾选,既为投票。</p>
换而言之,就算我跳反,也不会有人知道。</p>
更妙的是,这上面还说了:公等各可推选三位大臣。</p>
这就更将使得投票人,隐匿在茫茫人海之中。</p>
谁选谁?谁又没有选谁?</p>
根本不可能查清楚。</p>
原本大臣们以为,说起异论相搅,先帝已算集大成者。</p>
不意,如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p>
当今这位,用这异论相搅之法,更是炉火纯青。</p>
道理是很简单的。</p>
当投票变成了个人私密性极强的选择后,很多出于立场、原则等政治正确的考虑,就全部退居其后了。</p>
现在,新党的大臣,可以投旧党了,旧党大臣也可以投新党了。</p>
而且,没有人能说得清,到底谁背叛了祖宗之法(新法)。</p>
对官家来说,这当然是好事。</p>
甚至……</p>
文彦博拿着手里的白麻纸,和张方平对视了一眼。</p>
这两位,都是大宋政坛的不倒翁。</p>
他们可太清楚,这一招的杀伤力了。</p>
所以,在对视一眼过后,两位元老就各自错开眼神,一切尽在不言中。</p>
他们两个几乎是立刻就想到了一个可能。</p>
这白麻纸上,会不会被人提前做好了记号?</p>
若是这样的话,大臣们确实很难搞懂谁给谁投票了?</p>
但官家肯定知道!</p>
这样一来,官家岂不就能从投票的人里,筛出那些各自阵营里的潜在的背叛者了?</p>
要知道,挑动派系内斗,一直就是赵官家们的拿手好戏。</p>
于是,两位元老看向自己手里的白麻纸,然后提起笔,认认真真的在上面圈了三个圈。</p>
而他们两人的选择,几乎一模一样。</p>
蒲宗孟、范纯仁、曾孝宽。</p>
选蒲宗孟,是为了示好,万一官家真的做了记号,就可以告诉官家——我们这些老臣是坚决拥护官家用人的。</p>
反正,他们感觉,应该除了他们也不会有什么人去选蒲宗孟了。</p>
选范纯仁,则是出于自身考量选的。</p>
范仲淹的儿子,怎么都得帮一下场子。</p>
况且,这个年轻人确实不错,就算这次不能拜任宰执,再过两三年也应该可以了。</p>
至于为何选曾孝宽而非韩忠彦?</p>
这两个老狐狸,当然有自己的想法。</p>
一则,曾孝宽是曾公亮的儿子。</p>
而曾公亮,熙宁时曾经是朝堂上少数几个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元老。</p>
对王安石,曾公亮有提携、保驾、护航之恩。</p>
选他也有着向官家隐晦表达效忠的意思。</p>
二则,他们和韩琦都有不小的矛盾。</p>
假如是公开投票,那这两位元老肯定会假惺惺的给韩忠彦投一票。</p>
但既然是不记名的,那自然是有仇报仇了。</p>
勾选完了,这两人还假模假式的站在原地,一副认真思考,难以抉择的样子。</p>
实则,他们的眼睛和耳朵,都在随时观察其他人。</p>
等到宰执们陆陆续续上前,将自己手里的白麻纸,放到了一个内臣手里捧着的木匣中。</p>
其他待制大臣,也开始上前,这两人才慢悠悠的踱步上前,将自己手里的白麻纸投递了进去。</p>
……</p>
投票进行的很快。</p>
只一刻钟多一点,就已经投票完毕。</p>
装着选票的木匣,随即被送到赵煦面前,赵煦将之递到帷幕内,说道:“请太母、母后拆封。”</p>
两宫微笑着接过去,但没有立刻拆封,而是对着殿中群臣道:“卿等辛苦了,且先回去等候结果吧。”</p>
群臣再拜,然后在左相韩绛的率领下,趋步退出。</p>
文彦博、张方平、孙固,也跟着要退下去。</p>
却被太皇太后叫住了。</p>
<div class="contentadv"> “文太师、张节度、孙学士……”太皇太后道:“三位元老请留下。”</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