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离刺荆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58章 召见与安排,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苏轼被领着,穿过集英殿的重重宫阙,来到了殿后的一处偏殿前。</p>
郭忠孝先进去通报,然后才出来对他道:“官家有旨,直龙图阁,知登州苏轼入觐。”</p>
苏轼再拜:“臣谨奉德音。”</p>
这才在郭忠孝的引导下,向那偏殿而去。</p>
进入殿中,一股暖意,便袭上身周。</p>
显然,这便殿中有着暖阁,而且,这个暖阁一直在启用,温暖着殿中空气。</p>
旋即,苏轼便看到了一个少年,穿着黄色便服,戴着一顶软角幞头,手中似乎拿着一卷手册,正在阅读或者批阅。</p>
他知道,那就是他的少主。</p>
也是如今大宋天下,最复杂、最神秘莫测的一个人。</p>
于是苏轼怀揣忐忑又激动的心情,恭身再拜:“直龙图阁、朝奉郎、知登州苏轼,顿首再拜吾皇,恭问陛下圣躬万福。”</p>
“免礼!”只听那少年官家,轻声说道:“来人,给苏龙图赐座、赐茶。”</p>
苏轼毕恭毕敬的起身:“臣谢陛下隆恩。”</p>
屁股已毫不犹豫的坐到了被搬来的椅子上,又接过来一盏被奉上的茶水,轻轻抿了一口后,才小心的放到一边。</p>
而他做着这些事情的时候,赵煦也在打量着这个大胡子。</p>
老实说,虽然上上辈子和苏轼打过交道。</p>
但,时光太久了,他早已忘了苏轼的模样,只记得那标志性的大胡子,也只记得苏轼拉着他,在弥英阁的角落里,绘声绘色的描述着历代君王,如何处置大臣的故事。</p>
如今再见,死去的记忆,再次唤醒。</p>
眼前苏轼与记忆中残留的苏轼形象重叠在了一起。</p>
现在的苏轼,比赵煦记忆里的那個大胡子,似乎胖了些。</p>
除此之外,现在的苏轼还是记忆里的那个熟悉的味道。</p>
他看着拘谨,其实很放松,这从他很坦然的坐在椅子上,将茶盏放到旁边,就能看出来——大部分赵煦第一次召见的官员,那个不是战战兢兢,连屁股都不敢坐稳?</p>
可正是这样,赵煦反而很喜欢。</p>
像苏轼这样名满天下的同时,能力还不错的文臣士大夫,本身就比较难找。</p>
而在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同时,还特别善于得罪人,特别高调的士大夫。</p>
上下五千年,能有几个?</p>
而对君王来说,这样的大臣,其实是梦寐以求的。</p>
既可以用他去收拾人,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将之收拾。</p>
这样想着,赵煦就柔声道:“此番,朕命卿往涑水,为司马公撰写墓志铭、神道碑,一路辛苦爱卿了。”</p>
司马光死后,赵煦就按照其遗愿,下诏给苏轼,命其前往涑水,为司马光撰写墓志铭、神道碑。</p>
至于司马光的行状,自然是由其最喜欢的学生范祖禹亲写。</p>
而赵煦则毫不犹豫的,在朝野开始广立自己是‘司马公所忠心侍奉的少主’这一人设。</p>
并让汴京新报开足马力,模仿意林、读者,刊发了十多篇《官家纳司马温公谏议》、《司马温公与官家座谈二三事》一类的吹水文章。</p>
这些文章内容,可以参考意林与读者吹捧的西方名人事迹。</p>
总之就是官家圣明,爱民如子。</p>
而司马温公忠心耿耿,清廉正直。</p>
在吹水的同时,悄然给司马光加人设。</p>
这就是要温水煮青蛙,同时也是在发动岁月史书。</p>
可能在未来,司马光的形象,将被完全扭曲。</p>
从一个保守派的传统儒家士大夫,变成一个积极鼓吹工业的进步派大臣也说不定。</p>
而在如今,没有任何人能察觉到这些变化。</p>
哪怕是那些天天看汴京新报,又熟悉司马光的人,也察觉不到。</p>
只会认为,这是在美化、粉饰,顶多是夸大了一点。</p>
很正常的行为。</p>
“不敢。”苏轼连忙起身拜道:“此臣分内事。”</p>
“不瞒爱卿……”赵煦微笑着道:“其实朕很早就想要见爱卿一面了。”</p>
苏轼受宠若惊。</p>
“皇考在日,就拿爱卿的诗词,与朕看过。”</p>
“尤其是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犹令朕印象深刻。”</p>
苏轼当即拜道:“微臣粗鄙之词,能入陛下之眼,实乃微臣之幸也。”</p>
但内心却是忐忑起来。</p>
忐忑什么?</p>
赵煦这个少主,将他当成了一个单纯的词臣。</p>
词臣,对于文人士大夫而言,绝不是个什么好标签。</p>
尤其是,对苏轼这样年纪的官员来说。</p>
一旦在皇帝那里的词臣标签被贴牢了,这辈子都别想翻身!</p>
道理很简单。</p>
年轻的时候,诗词可以是敲门砖,可以成为交游的利器。</p>
但,到了中年、晚年,还在拿着诗词作为敲门砖,当做交游的利器。</p>
那就只能说一个事情——你只会写诗词。</p>
一个只会写诗词的文臣,和伶人、妓女有什么区别?</p>
皇帝呼来喝去,达官贵人则将之当猴看。</p>
李太白当年那一句: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p>
这其中蕴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无奈?</p>
当代,也有一个典型的例子。</p>
晏几道!</p>
司马光去世后,晏几道为什么要离开汴京?</p>
因为他受够了被人当猴看。</p>
那些士大夫,那些名妓,表面上看,都是围着他转,甚至为了求他一首词,甘愿卑躬屈膝,刻意讨好。</p>
可谁尊重过他?</p>
除了已故的沈君龙、陈廉叔这两个老友。</p>
就只有司马康,才将他当人,而非是伶人看待。</p>
苏轼是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落入和晏几道一样的境遇的。</p>
那对一个士大夫而言,不啻于酷刑。</p>
而且是凌迟!</p>
苏轼在被贬官的这些岁月里,已经受够了这种酷刑!</p>
他在黄州的时候,真以为那些去看他的人、与他交好的人,都是他的迷弟、崇拜者?</p>
或许有吧。</p>
但更多的人,恐怕是去看猴的。</p>
你诗词写的不错啊!</p>
给个面子,给我也写一首吧。</p>
偏很多时候,他还不能直接拒绝。</p>
只能委婉的不得罪人的情况下,说一些场面话。</p>
好在,官家的重点并不在此,只点到即止,就说到了其他方面。</p>
“待朕即位后,朕私下问了一下章相公……”</p>
“今天下之士,有才干者,能佐国者都有谁?”</p>
“章相公便向朕推荐了苏卿。”</p>
“章相公言,卿虽久富词名,然于庶政一道,也不亚词名,向朕极力推荐爱卿,说:果能佐天下者,必有爱卿。”</p>
赵煦说着,就饶有兴致的看着苏轼。</p>
上上辈子,赵煦让章惇独相六年,又如何不知章、苏两人的恩怨?</p>
说起来,在这桩公案上,是苏轼对不起章惇。</p>
甚至可以说,是苏轼背叛了章惇!</p>
尤其是元祐时代,随着旧党复苏,全面掌权,司马光尽废新法,而章惇被贬的时候。</p>
苏轼做的一些事情,让章惇格外寒心。</p>
是,苏轼是没有针对章惇。</p>
但针对章惇的是他的弟弟苏辙啊!</p>
而苏轼在这个过程中,一言不发,没有帮章惇说过一句好话,任由苏辙疯狂攻击。</p>
在章惇的角度来看,苏轼这就是典型的白眼狼,忘恩负义!</p>
所以,绍圣时代章惇的报复才会那么猛烈!</p>
先贬惠州,让他吃荔枝,甚至安排了苏轼的对头,程之才去惠州。</p>
哪成想,程之才居然和苏轼和解。</p>
于是再贬苏轼于崖州,让他去钓鱼,就这样都没有整死苏轼。</p>
老章当时气的胡子都要翘起来。</p>
但神奇的是,赵煦在现代,看过这对欢喜冤家的结局。</p>
在赵佶上台后,章惇被贬。</p>
居然派了儿子章援去找苏轼帮忙。</p>
苏轼则回章惇一封很长的信,信中没有讥讽,也没有阴阳怪气,而是很朴实的回复了章惇,自己无能为力,但他知道一些养生的办法,手里头也有些养生药,并将这些药随信送给了章惇。</p>
苏轼在写完这封信后,病逝于常州。</p>
而章惇也在一年后,贬死于湖州。</p>
这就让赵煦有些唏嘘了。</p>
而如今,苏轼和章惇还没有因为党争,而闹到彻底撕破脸,老死不相往来。</p>
赵煦自然是想着,让这对昔年的朋友,后来的对头,人生终末时,却又和好的冤家,能有一个更好的结局。</p>
苏轼一听,顿时眼眶一热。</p>
他想起了嘉佑九年正月的仙游潭前发生的恩怨。</p>
也想起当年他和章惇,隔着一副《醉道人》的画,互相题跋,隔空嘲讽、讥笑对方。</p>
还想起了,当年乌台诗案,章惇为了营救他做的那些事情。</p>
他更想起了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举目无亲,连同宗同族的亲戚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p>
弟弟苏辙也被牵连被贬。</p>
当时他唯一能想到可以帮他的人,就是章惇了。</p>
于是连续写了两封信给章惇,请章惇帮帮忙,尤其是帮他照顾一下弟弟。</p>
因为弟弟家有七个女儿。</p>
为了嫁女儿,早已是负债累累,身体又不大好,所以请章惇多多帮忙,看看是不是关照关照。</p>
如今,还是章惇,给他在御前进言,举荐了他。</p>
“果然,卿自任登州以来,抚恤百姓,鼓励农桑,又承朕旨意,建港兴渔,又以卿才名,吸引天下俊杰,汇聚登州!”</p>
“章相公当初的评语,果然无误!”</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