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门小书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5章 朕要重建绣衣直指,监察百官!(求订阅),朕非汉废帝,凌波门小书童,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朕有意重建直指绣衣,你可愿意担起这个重任?”
“绣衣直指?”
戴宗猛然一听,似乎觉得这个称呼好像有些熟悉,但是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说过。
“对,就是原来的绣衣使者。”
戴宗又愣了片刻,终于是恍然大悟了,立刻就想起了这个被尘封已久的官职。
接着,他的心中就是一阵止不住的激动。
绣衣直指,在孝武皇帝时期,可是一个响当当的称呼。
孝武皇帝晚年的时候,因为大汉对匈奴连年用兵,导致百姓怨声载道,揭竿而起的人更是一日多过一日。
但是,许多郡国守相却督捕不力,难以平息乱民,一时间,大汉各郡国都显现出了一丝乱象。
为此,孝武皇帝从御史大夫府中的待御史中挑选出一批干练之人,让他们身着统一的绣衣,手持天子亲自颁发的斧节,到地方郡国去监督敦促镇压民乱之事。
这些待御史就绣衣使者。
因为绣衣使者们原来的身份是侍御史,所以也被称为绣衣御史。
有时候为了强调他们处事无私,又会加上“直指”二字,称之为绣衣直指。
因为绣衣直指并不是大汉百官公卿中的实际存在的固定官职,所以自然也并无固定的品秩,仍然以待御史的六百石为标准。
六百石,只不过和县令的品秩相当。
但是因为是皇权的代表,所以绣衣直指的权力非常大,可以对所行之地郡守以下,所有缉捕不力的官员进行处置。
可以说,在孝武皇帝晚年,绣衣直指为大汉江山的稳定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然而,这也居然也就成了绣衣直指唯一的辉煌。
孝昭皇帝继位之后,因为迟迟没有亲政,所以自然也就没有权力指派绣衣直指。
而霍光虽然是辅政大臣,代替天子处理朝政,但是他却也终究不是皇帝,自然也不能指派绣衣直指。
如此一来,风光一时的绣衣直指就这么消失在了大汉的朝堂之上——曾经的绣衣直指,要么在待御史的官职上垂垂老矣,要么在其他的府衙里终老一生。
如今,御史大夫府恢复了一些权责,那么绣衣直指也就应该要顺势重建了。
刘贺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将昌邑孤儿和绣衣直指结合起来,建出一个新的衙署,为天子所用。
这个衙署要负责监督百官言行,替天子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虽然如今有十三部刺史运行郡国,但是再多一道保险,也不是一件坏事。
而且昌邑孤儿一旦有了绣衣直指的身份,那么至少在活动上就可以更为自如了,不会像现在这般畏手畏脚。
至少,他们不用担心宵禁的时候,被巡逻的亭卒抓到监狱里去。
“可是,昌邑孤儿中许多人还十分年幼,让他们来担任品秩为六百石的待御史,恐怕不妥吧。”戴宗为难地说道说道。
“这定然是不妥的,所以才要改,朕要建一个新的绣衣直指。”
“微臣愚钝,请陛下下旨。”戴宗说道。
刘贺看了看已经慢慢从东南方向升起来的太阳,心想既然时间尚早,那索性先将这件事情定下来。
“到寺里去说吧。”
“诺。”
为了减少混乱,刘贺很少从门下寺的正门进衙,而是在门下寺侧面开了一个专门给自己出入的小门。
从这里走,既可以避开寺内的属官吏员,还可以通过一条两侧被夹墙封死的巷道直接走到正堂去。
除了刘贺之外,平日其他的人是不能进来的。
而在这条巷道的尽头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屋,穿过小屋再走几步就可以到正堂了。
走这条路,会隐秘安许多。
刘贺和戴宗走进了巷道尽头的小屋,而昌邑郎则守在了外面。
这屋里常年备有笔墨纸砚,可以临时处理一些事务——倒也是一个隐秘的地方。
“此处倒是不错,可以别人耳目,以后就用军机室来称呼吧。”刘贺打趣着说道。
“诺。”
“时辰不多,朕来说,你来记。”
“唯!”
戴宗麻利地在案上铺开了笔墨纸砚,刘贺看到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就将自己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
首先,要改一个称号。
直指绣衣这个称呼,不符大汉衙署的起名成制,容易让人混淆,所以可以改成绣衣室。
其次,是隶属的问题。
因为绣衣室的职责是监察百官,所以暂时仍要挂在御史大夫府之下,名义上受府中的御史中丞管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