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什么是因地制宜?
零号硬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章 什么是因地制宜?,朱棣巡查后,硬说我小小县令要造反?,零号硬币,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纪纲顿时感觉十分新奇。
“这比起京城那帮人所用的红木雕花窗栏,和屋内昼夜不停燃烧的名贵香料,你们这里的装修,倒是十分新鲜省钱了。”
朱棣环顾四周,说道。
徐子麟一边招呼别院的人上菜,一边说道:“竹林是县郊竹贤村的男女老少承包。我刚上任的时候,竹贤村穷的只剩下活人了,后来我改育了本地竹子的品种,大大提高了产量,竹贤村的后山也就开辟为竹林了。”
“承包?怎么个承包法?”
朱棣知道,自己那个贤能太子朱高炽,对于实际的民生几无了解,自己更是半生戎马,从未低头躬耕于民生制度,听到徐子麟的说法,十分新奇。
徐子麟笑了笑,起身说道:“依我大明律法,土地皆属国有,百姓分得田地耕种,上缴土地税,还要上缴部分农作物,剩下的才能用于交换银两,对吧?”
朱棣点了点头,这是自太祖起就实行的制度。
“但是我们新培育的竹子,却不在缴税名册之中。而且,当今的律法有一个弊端。”
徐子麟压低了声音,这话他一个县令可不好乱说,纪纲当即就站了起来。
“你说什么?你是对我大明律法有什么质疑和不满吗?”
纪纲脸色有些红,朱棣赶紧摆了摆手,示意纪纲坐下。
纪纲有些愤愤,而朱棣却面不改色。
他很好奇徐子麟的想法,他越来越觉得此人绝非笼中之物,区区县令,实在有些屈才。
“这里没有外人,我绝不外传,但说无妨。”
徐子麟也被纪纲的反应吓了一跳,不过还是清清嗓子说道:“按大明律法,蓬莱县所缴纳的官粮官物都有定数,县衙也按照人丁之数分给了县内百姓以及下辖的村落,对吧?”
朱棣点头,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或者说,他认为自家太子对这事的规定很合理。
李达却摇了摇头,“竹贤村背靠深山,面朝荒地,说是一毛不拔都不为过,按人丁分配,每年需要缴纳的粮食至少有四百石。村一年的口粮都没有三百石,去哪里准备这四百石粮食?”
“准备不出粮食,壮丁就要被拉去做徭役。壮丁本就不多,大部分都去做了徭役,谁来种地?土地本就贫瘠,剩些老弱妇孺可怜还要足蒸暑土气勉强糊口,日复一日,民不聊生。”
李达忍不住感慨,若不是徐县令上任进行了改革,只是死板执行律法,哪里有如今蓬莱县的繁荣?
朱棣如同被雷击中一般,久久不能说话。
纪纲也沉默了。身为锦衣卫指挥官,他从不缺俸禄,家人一直衣食无忧,也不了解如此细节具体的内容。
徐子麟继续说道:“所以我就实行了新的办法,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朱棣重复了一遍,眼神中有一些迷茫。
迷茫就对了。徐子麟忍不住暗爽,当年他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也是一脸懵逼。
“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县总有土地肥沃或贫瘠之处,各村又有不同的实际情况,一刀切执行律法,民众多有怨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