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意料之中
地摊上的拖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6章 意料之中,直播鉴宝,恭喜大哥喜提牢饭,地摊上的拖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就在刚刚,他根据拍行给的资料,搜到了这幅画之前在其他场合拍的照,有了新的发现:
这幅画被裁切过。
其实光看画的尺寸也能发现一点端倪。
北宋后期虽然积贫积弱,但做皇帝的,也不至于在一张抹嘴布上作画吧。
再看画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0年代,在霓虹的某家博物館展出过。
很明显是战时被搜刮出境的文物。
当时还是一幅完整的画,画的右侧,写有徽宗标志性的“天下一人”。
在座的其他竞拍者,应该有不少人知道这个信息。
但他们没法像张扬这么肯定,东西就是在崇宁元年画的。
宋朝到近代,这么多年,仿徽宗的画作不在少数。
连佳士得都只敢在拍品信息后,标注一个【传】字,不敢标【款】字。
意思是:有序流传过一段时间;没法确定落款的御印是不是徽宗那个。
可张扬很清楚,崇宁元年,那时候徽宗刚继位不久。
除了赵佶本人,哪个不怕死的,敢在自己的画上,写“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啊?
宋朝皇帝的皇城司可不是吃素的。
是谁、以什么样的心态,裁切了这幅画,现在不得而知。
可能涉及到,它为什么会从博物馆流落到拍卖会。
但现在,尽管失去了写有瘦金体落款的那部分,这小半幅宋徽宗的真迹,一千万以下,张扬都觉得值。
至于为什么拖到最后才出价,完全是因为他懒得一次次举手。
你们先争,我来一锤定音。
……
“一百八十万五千,还有人出价吗?”
拍卖席上的沈洋玲问这话时,直勾勾的看向张扬。
电话委托那边的大佬不死心,又加了一口价。
张扬毫不犹豫,直接举牌,190万。
还在五千?
哥们儿没弄清楚状况吧?
懂不懂什么叫“势在必得”啊!
“190万,现场有人出价190万。”
“还有比190万更高的吗?”
张扬这不讲武德的加价方式,一股王霸之气扑面而来。
成功的让最后那个电话委托的竞拍者犹豫了。
犹豫就会败北。
“咚”的一声,木锤落下。
这幅被裁切过的《幽花小禽》,以190万的价格,成交!
张扬背过手,偷偷伸了个懒腰。
爽,花钱的感觉好爽。
现在他很期待,明天下午,自己卖翡翠挣钱的时候,能不能更爽一点……
紧跟着徽宗画作上拍的,是宋朝赵姓族人最后的荣光,赵孟頫,他的两件行书珍品。
一件是赵孟頫写给亲友的信件,整封信一共86个字,拍出了187万的高价。
超过两万一个字,已经很便宜了。
另一件是赵孟頫正儿八经的作品,临摹的《兰亭序》,一共四页。
张扬上网搜了一下,《兰亭序》一共有34个字。
要是按两万一个字算,这四页,起码也要六百五十万吧。
奇怪的是,起拍价1万,现场的竞拍者们,竟然一直是五千、五千的往上加。
要这么一点一点的加到六百万,估计要等到天黑了。
张扬下意识的想加速。
他先看了一下拍品的高清照片和视频,直到物品信息缓缓浮现……
“仿品?!”
看着「生产时间」一栏里“1906年”的字样,虽然在意料之中,但张扬依然有点不理解。
东西是仿品没问题,拍卖行本来就不保真。
但这件《兰亭序》,除了四页正文外,还有后世人写的题跋(相当于观后感)。
最早的题跋是一个叫范允临的明朝人写的,之后还有清早期的陆嘉淑等人,这些都是小有名气的书画家。
除非题跋是真的,但并不是写给件《兰亭序》。
张扬越想越觉得合理。
写题跋的人,人家看的是拍卖出上千万价格的真品。
谁能想到,题跋和真品意外分开后,竟然和某件晚清的仿品在一起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