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黍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5章 南口大战4,汉世祖,芈黍离,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b></b>南口汉军在苦苦抵挡辽军重兵围攻之时,他们所期待的援济之师,支援的脚步却并不快。高怀德距南口八十里,幽州南口也不足百里,南口有战事的消息,实则是早早地便通报至两处了。
当然,动作迟缓自有缘由的。信骑倍道疾行,高怀德那边,还未到巳初,就收到了安审琦聚歼出击辽军的军报。
不过,高怀德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出兵。他率骑兵居中,支持两路大军,保障周边畅通,但是有所侧重的,二十三日,也是慕容延钊军正式对檀州发动进攻的时间。
在此前的御前会议上,定下的作战基本方针,就是东攻西守。是以,在檀州方向汉军有大动作的情况下,南口又生佗变,高怀德这心里,难免迟疑,不敢自专。
不过,在极短的时间内,高怀德便对于情况有了基本的判断,并做出反应。没有直接发兵,而是派遣手下的心腹军官,急奔幽州,向皇帝刘承祐汇报请示此事。
但与此同时,高怀德将牛栏山的骑兵集结起来,做好了令到出击的准备。虽然不敢自专,但高怀德心里当然是偏向出击南口的,毕竟十几万辽军不是股小力量,南口汉军未必能从容应对,而檀州那边,慕容延钊十几万人马,区区四万守军,哪里需要他掠阵。
另一方面,对于安审琦提出的,聚歼辽军的想法,高怀德本身也是很心动。北伐以来,可还没有十几万辽军的集体出动的情况,而其主动出击的举动,再高怀德看来,就是战机。
虽然心动,但高怀德保“保守”的选择,使得援军抵达南口的时间,足足耽误了近两个时辰。
幽州距离稍微远些,是以驻陛城中的汉帝收到南口消息的时间,还要晚一些。对于安审琦的报告,天子刘承祐只有一个反应,惊奇,意外。
彼时,刘承祐正一意关心着檀州的情况,毕竟那是主攻方向,并且慕容延钊提前汇报过,二十三日发起总攻。
然而,檀州的情况还没有个结果,南口这边出状况了。但是,对于南口传来的消息,流程由表现出了十分的重视,不为其他,就为那主动出击的十几万辽军。
不过,也没有闻之即动,立刻下令,幽州军马,火速北上南口。军国大事,哪里是这么草率的,一听消息,不辨真假,直接动作,实不可取。
刘承祐是召集随驾的文武,君臣一干人等,一起听取信使的汇报,并且仔细盘问细节。待基本搞清南口的情形后,再与文武商议此事。
和皇帝的态度差不多,柴荣对此也表示出了异常的关心,关心之中尚带几许警惕。而赵匡胤,则直接提出,辽军如此异动,必有所谋,突然袭击,实际情况只怕不如安审琦想象中的乐观,务必重视。
而对于发兵的提议,柴荣与赵匡胤也都表示赞同,毕竟以南口的汉军兵力,想要应付大举出动的辽军,怕也没有那么容易。燕王赵匡赞也支持此议,有这三者背书,其他的人,更没什么反对的余地。
只是在发兵的数量上,有了一定的争执。留守幽州的汉军,以龙栖军、铁骑军一部、大内军、燕军为主力,兼以一部分地方兵与大量的幽冀民夫。
刘承祐的意思,除了大内军及一部分辅卒民夫之外,剩下的近五万步骑,全部交给柴荣以及赵匡胤,让他们领军前往南口。
对此,几名随驾的大臣,群起表示反对,理由很明确,如果这样,保卫皇帝的军队就少了,风险太大,如果皇帝有所差池,即便把南口的辽军全部歼灭了,那也是没有意义的。
毕竟是一番忠言,也是为自己考虑,虽然不孚心意,但刘承祐还是表现出一副虚心纳谏的态度,并把自己的考虑也说与众臣听。
刘承祐的考虑也很简单,十几万辽军大举冲动,此前没有过于明显的征兆,显然有备而来。就算幽州五万步骑北上,在兵力上也没有绝对的优势,想要击败乃至歼灭他们,并不容易。如有不测之事,南口的汉军甚至会遭遇危机,这是要极力避免的。
刘承祐唯恐派的兵力少了,又怎会为了考虑自己的安危,而枉顾南口的军情。至于他的安全问题,有坚城依靠,又有大内军及燕民护卫,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而南口的汉军,事关整个北伐大业,不能出现任何差池。说到激动处,刘承祐甚至直接表示,如果害怕他的安危,那他就亲自提兵北上,有大军护卫,自可安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