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82.第382章 首长回来了,1558年的天变,时光的痕,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可惜他们只想对了一半,因为《三国演义》的主讲不是黄石,而是张晨和李承鹏来讲,只是他们两个人的风格确实差距比较大,一个类似“袁阔成”,一个类似“单田芳”,一个写实,一个夸张,一个“雅”,一个“俗”。
而黄石自己则是“品三国”,按广告语来说就是,还原真实的曹操,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纵论天下,闲话三分。细品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
他就是完全抄袭易教授那本“品三国”,易教授虽然人品不行,但是在这个方面还是非常牛的,他先是以故事说人物,接着以人物说历史,再以历史说文化,最后以文化说人性。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
先开头黄石刚说的时候,还只是平平淡淡,后来越说越顺,也能偶尔抛开易教授的文字,自己加上相像再加发挥,再把他的立场改一改,又加了一个“哇咔咔”的语气词,不仅形象生动,还更贴近了明朝人这时的口味。
结果等张晨和李承鹏回去一宣传,连陈有新和安如意都跑过来申请要旁听。用那些战士们的话说,就是太好丫……让人听起来有点上瘾的感觉,越听也想听丫……
因此那个战士这么一说,于是很多人就接了茬说道,“是啊,什么时候首长再来‘品三国’啊。”
“对啊,张先生他们说的太没劲了。”
“是啊,他们说的干巴巴的!”
这也不能怪李承鹏和张晨,因为这个时候虽然已经有了评书,它又称说书、讲书,在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中国一种传统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的。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
但是这个时候评书界的“巨牛”人物柳敬亭还没有出生呢,没有他的改革,没有他的理论,这个时候的评书,还只是普普通通的讲讲故事罢了,哪儿能像柳敬亭这种“突兀一声震云霄,明珠万斛错落摇,似断忽续势缥缈,才歌转泣气萧条,檐下猝听风雨人,眼前又睹鬼神立,荡荡波涛瀚海回,林林兵甲昆阳集,座客惊闻色无主,欲为赞叹词莫吐”。
再加上李承鹏和张晨又自承自己是读书人,虽然已经被黄石批得一文不值,但是他们的自尊心还是会不时不时的冒出来,让他们像一个说书先生那样去精益求精的磨练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只是完成任务般的把《三国演义》通读一遍,在黄石有在的时候,还能作作举手投足的样子,等黄石一走,又恢复了波澜不兴的语调。
自然他们这个样子,黄石也不知道,就是知道了,也没有办法,毕竟不要要求他们事事都能做到完美,只要他们能把这些战士的读书写字给教好了,他也就睁一支眼闭一支眼,好在这个底线,他们两人倒是没有踏破,都有按照黄石的要求一板一眼的教着,没有偷工减料,黄石对战士们的几次考核也都比较满意。
那些围在一起的战士们针对着黄石的“品三国”讨论了一会儿,话题又转向了其他地方。
“对了,听说这次首长和长官们说,这一次要让我们训练上界的兵器呢。”这时又一个消息灵通的战士在那边报料。
“上界的兵器?”
“是啊,长官们就是说这个啊!”
“那会是什么?”
“会不会还是那些弩啊?”一个战士想起来,那些“邀月弩”不就是上界的吗神兵利器吗,话说刚看长官们试用的那些弩的时候,所有人的下巴都掉了一地,几百步的距离,一副官军的铁甲轻轻松松的就扎穿了,真不愧是首长从上界带来的。
“应该不是,这些弩我们不是都在训练吗?首长肯定不会是说了这个了。”
那会是什么呢,他们这些人挠破了头也想不出首长会带给他们什么。
“喂,你们说首长刚才带进来的那个人是谁啊?”这时又有一个人提出了一个问题。
“不知道啊,好像从来都没有见过呢。”虽然军营在一般情况下是封闭的,但是每到周末总会有“放风”休息的时间,而且岛上的人也不多才160多号人,在这儿呆了几个月,差不多也每个人都有见过了,但是这个人却从来没有见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