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十一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9030章 无一不是相(6),落难情缘,洪门十一少,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怎么叫常信佛,怎么是真正信佛?你现在懂了吧!不是迷信,不是去庙子烧香磕头,你随时恭敬自己的心,随时恭敬一切众生,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才是信佛。</p>
所以说,佛以佛眼看众生,以慈眼看众生,不是以怨恨轻视的眼光看别人,才是信佛,信自己的心。我以前作过领导的,部下在我面前,我讲什么都喊得很大声,背着我可就有花样了。</p>
任何人对你越恭维得厉害,越靠不住。</p>
我经常同那一班在做事的人说,绝对喊服从的人问题最大。</p>
有些翘头翘脑的,你吩咐他就这么办,他不同意,真是讨厌,可是他有他的理由,而且是对的。</p>
这时候你坐在上面的人,意志就要像刀一样,把自己这个不快的心理硬是切下来。桌一拍,好!就照你的办!这样才可以作上面的人,很痛苦啊!</p>
本来上佛法课不跟你们讲这些的,这些课不是跟你们上的,把你们教会了也没有用。</p>
这些是给真要为人上者,或者将来能当师父的时候就有用了,作师父也要包容徒弟啊!</p>
不要说徒弟了,你的儿女也是有自己意见的,都是乖的吗?儿女、徒弟都一样,只好包容,该骂的骂两句,好的要奖励,过后呢?讲句不好听的,管他妈的!反正我要死的。</p>
你晓得自己总要死的不就好了嘛!没得气了嘛!你不要以为我这不是佛法,这就是咒,即说咒曰:管他妈的!就好了。</p>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不是笑话,你真学了这一法就行了。</p>
“乐观五阴如怨贼。”五阴是受想行识,若这个身体像冤家一样,不迷恋它,把它放下。</p>
你们在理论上可以看这个身体像冤家,在情感上可亲得很,这个身体你能空得了吗?</p>
空不了的。</p>
众生享受的都是属于五欲之乐,佛享受的是清净涅盘之乐,但是如果贪图清净,被享受困住了,一样是魔境。</p>
要搞清楚这个道理,才能明白维摩居士为魔女说法的道理。</p>
什么叫魔女?</p>
贪图享受之乐。</p>
什么叫魔境?</p>
贪图享受之乐,凡有所著,所执着、所贪着的,统统是魔。</p>
了解这个道理,才能了解真正大乘佛法的精义。</p>
魔女悟到了这个道理,能转过来,烦恼即是菩提,那就不叫作魔女了,成了空行天女,也是密法所称的空行母,是女性成就佛的境界。</p>
修密法空行母成就的,同留形住世,身体永久存在,随时来去。</p>
但是这可不是随便能修的,如果自己没有程度,算不准修来的是妖魔鬼怪,不是真正的空行母。</p>
“乐观四大如毒蛇。”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所组合的。</p>
这四大如毒蛇一样在咬我们,在吞噬我们的生命。</p>
生命的本身不是这个肉体,我们每天,为了这个身体忙碌、为了身体而消耗精神:占去生活十分之九以上的时间,三顿吃饭,大小便,穿衣脱衣,睡觉等事,都不是为了生命所需要,是身体所需要。</p>
这身体是四大组合而成的,中国俗语说学佛的人四大皆空,就是看这身体不是我,我现在只是有几十年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p>
我不可能拥有身体的,它随时变去。</p>
虽然是暂时使用,这四大的身体还是很麻烦。</p>
菩提不能证得,都是被四大所困扰。各位每天昼夜二十四小时中,大部分是被身体困扰,不是不舒服了,就是饿了冷了,或者是身体的变化,荷尔蒙分泌失调引起情绪好坏,所以要观四大如毒蛇。</p>
可是谁能做到“乐”观四大如毒蛇?</p>
若四大能够观空,再进一步,进入妙乐境界,那才是观四大如空而得定。</p>
得定的人在定中是乐,是享受。为什么人肯入定?定是一个绝大的享受。</p>
不过,如果大乘菩萨“耽着禅悦”,贪着禅定的境界是犯菩萨戒的,因为他不能起而行之,不能行六度万行的布施法门。</p>
话虽这么说,你们年轻同学没得到禅定,腿也熬不住,就不要拿这句话来讲,自称走大乘路子,不耽着禅悦,看不起这小乘法门。</p>
哼!不要自欺了。先要能够修到禅定,才发大心而舍弃禅悦,那才可以谈菩萨戒,否则不能谈的。</p>
所以说观四大如毒蛇,然后达到四大皆空,在这个境界得妙乐,得享受。</p>
据我所知,有的已有很久的修持经验,你听了这个话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因为你坐起来非常舒服。其实你还是在四大中,你感觉到的是身体受阴的快感,不要自以为是。要四大完全观到空,没有身体存在,没有受阴的感受了,然后在空的境界生起空性的妙乐,这才是观四大空以后的妙乐。</p>
维摩居士告诉这些魔女,你们所贪图的身体上、心理上的快感,都非究竟。</p>
要得到究竟的享受与快乐,必须能乐观四大如毒蛇。</p>
“乐观内入如空聚。”什么叫内入?</p>
我们身体外面有六根,大概我们所了解的,只有五根,有一根也在身体上,不过在身体表层以内。</p>
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很清楚,意根你就看不见了。有人说意根所在,是从心脏连到脑的部分,他们不知《成唯识论》说“第六意识不住身,又偏寄身中”。</p>
我们一接触到外界的东西,内在就会有反应,所以叫做内入,这就是六入。</p>
六入进入到身体内部,便产生了思想、情绪各种的变化。</p>
我们闭上眼睛,好像自己内部有个东西,在想,在作用,就把这个东西守得牢牢的,一般打坐都是在这里搞。</p>
其实你觉得很清净、很空,那是外法尘进入内在意根上所徘徊不去的影像。</p>
所以我们觉得内在有个思想,来来往往,这就是意根停留了法尘的影像,就是所谓六入进到内部来。但是一般人没有观察到,现在维摩居士提出来,教他们观,所谓止观,你要观察清楚,一切六入进入内部,你以为内部有个东西能够思想,维摩居士告诉你,如空聚,假的。</p>
看起来有个东西住在里面,好像有个生命的东西,实际上是空洞的。所有的感受,一切的声光变化,到内部来,一下就过去了。假使我们死了,六入不能内聚,就是人体的死亡,我们活着时是六入内聚。但是这个六入内聚有没有个东西呢?毕竟没有东西的,是空聚,假的。</p>
我们身体四大也是这样,感觉死人比活人重,我们抱起一个活人容易,抱起死人就比较难,为什么?</p>
他四大中的风大没有了,所以就感觉重了。</p>
譬如气球充了气比重就轻了,如果扁了的话,这气球比重就比较沉重了。</p>
所以这身体内部是空聚,空空洞洞的。</p>
我们活着觉得内部有个思想,有个感受,这是假的,不要受它的欺骗。</p>
上一句“乐观四大如毒蛇”观身空,</p>
下一句“乐观六入如空聚”观心空。</p>
身心皆空,达到乐的境界,得禅定的妙乐,那是真修行,真享受。</p>
这里每一句话都是大乘的修行法门,我们要好好观察牢记。</p>
“乐随护道意。”怎么样能随时随地保护修道最初发心的意念?</p>
我经常讲,上课时不要打坐,要看经本,不然自己在自欺。为什么?你说喜欢听课,心很清净,那同玩弄听其它东西是一样的。</p>
你们自己不观察,喜欢听其它东西,就是这个道理。</p>
你心以为在打坐,其实是大散乱,结果用这个时间好像在听课,也不看书本,在那儿打坐,听得很有意思,这叫作秋风过驴耳,秋天风吹过驴子,驴子同猪一样的,这个耳朵吹进来,那个耳朵吹出去了。</p>
所以智慧永远不能成就,结果这个经典也听了,那个道理也听了,一问他,讲都讲不出来,记也记不住。</p>
智慧的成就,能知过去未来,是靠“随护道意”这一念。</p>
要看《华严经》净行品,依着意思做到就是道意。</p>
所以为什么一直要依《华严经》净行品来修行,可是谁做到了?</p>
我看是做到了“倒”意,不是道意,统统在颠倒中。</p>
“乐饶益众生。”这更难了,是菩萨行,乐于在一切作人做事中修菩萨道,处处是利益他人。你们都是信佛的,但是严格来说,诸位都不够资格。要随时恭敬自己、恭敬别人啊!</p>
乐于研究、听经、听说法。你说佛已经不在了,那我听谁说法呢?</p>
我们这里有五六部大藏经呢!你们要看啊!我书房案头上也堆着好几本大藏经,我每天有问题就抽出来看,随时研究。</p>
你们没有我这样用功吧!可见你们不乐欲听法。</p>
你说读书、看经没时间,好苦,那就不乐了。读书求学问是乐趣,谈何容易!</p>
最近好多人劝我,你不能这样搞啊!算算一个礼拜有十几堂课,老命不能这样拼啦!完了以后你还要看书、做事,每天能睡上几个钟头呢?怎么得了!</p>
我说,放心吧!我的业报还没完,死不了的。我看东西处理事情是享受,你不要担心了,去睡吧!你要做到研究学问、研究佛法是一种快乐,那么你算是得其中三昧了。</p>
你们看书读经记不住,看不懂,好苦啊!我看大家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p>
有朋自远方来,如果家里没钱买菜招待,不亦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这样我宁可作小人。</p>
大家要反省,这就是戒律,你们供养众做到了吗?你处在团体中,满脸的怨气,满口的怨言,一肚子的怨恨,这就没有守乐供养众的戒律。据我所知,有一位同道中人答应为人家讲《庄子》,讲了之后大家颇有怨言,认为他好高骛远,好为人师。</p>
你们没弄懂《庄子》,人家帮你们弄懂,是好事,是法供养,你们竟然这么小器。</p>
这个就要骂你们!这是犯了没有乐供养众。</p>
假如别人也有过错的话,应该劝导,或者观过而知非,自己反省不要犯这个过错。</p>
因为别人犯过,就吱吱喳喳的,这是犯了口业。</p>
因为讲乐供养众,触动我对这件事的感想,才告诉你们。</p>
你们犯的是普通人的心理,不是学佛人的心理。</p>
自古文人相轻,千古以来文人都看不起别人。</p>
老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别人的好,这是中国人的通病。</p>
人的心理都如此,你看佛教界里也是,批评这个法师那个居士不对,甚至骂人。</p>
佛教怎么会兴起来?都不团结。</p>
所以你们问我,某某人这么讲的,对不对?我从不答复。你不提人名,说有件事这么说对不对,我或许会答复你。</p>
文人千古相轻,我说,宗教是千古相仇。</p>
不管信的什么教,信教的人彼此是仇人啊!比文人还厉害。</p>
越是信教的,那个恨人的心理越比普通人重。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结果宗教团体的人我是非特别多,我听了就烦。</p>
那么江湖呢?江湖是千古相忌。</p>
文人千古相轻,宗教千古相仇,江湖千古相嫉,这几句把世故人情都说完了。</p>
你们在这里号称修行,是不是真修行?考考自己。</p>
一个学佛的胸襟气派一定要大,能够包罗万象,对的就对,不对就不对,这种小事有什么了不起。</p>
话说回来,听了这些闲言闲语心中烦恼,也太没有程度了。</p>
叫你们读的《昔时贤文》,其中有一句我七八岁时就背了:“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p>
哪个人背后没有人批评啊?两个人碰到了,不讲别人的事,讲什么啊?这就是人。老夫妻俩在房中讲媳妇怎样、儿子怎样,也是在讲人。</p>
所以把人世间这些东西看通了,听了那些话都是狗屁不如,这样你就胸襟大了。</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