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老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56章 白胡子老头,黄昏分界,黑山老鬼,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还真是一碗蛋花汤。</p>

精致的小瓷碗里,飘着几颗油花,一只白里透红的荷包蛋浸在汤里,旁边倚着只银色的调羹。</p>

胡麻看着妙善仙姑端了起来,小心翼翼的放到了旁边的案几上,却也不去碰,只是心里叹了一声:弄这破玩意儿干什么?难道血食丸吃不饱?</p>

面上自然还是客客气气的,只是道:“教主何必做这些?算起来我也只是个帮忙的,与不食牛的事情且不论,与咱这一钱教,也只是得了你的指点,尽可能的出些力罢了!”</p>

“教主真客气啊……”</p>

倒是妙善仙姑听着胡麻的话,心里感慨着:“还说什么只是过来帮忙的,你让我脱道袍我都脱了……”</p>

“不过也对,不食牛之主,也要得到师兄们的同意才行,如今还缺了一句话,但是教主过三关十二劫,还修成了大威天公将军法身,又哪里还会有人敢不认他?”</p>

“……”</p>

“欺官欺匪欺鬼神,惟独不可欺百姓?”</p>

“也不知二锅头老兄,白葡萄酒小姐她们,是不是可以及时赶到这里来……”</p>

“我是晚辈,服侍教……师叔不是应该的?”</p>

一钱教的底子固然是有,本是一位教主,两位上坛使,八位下坛使,还有四位法王,以及法王手底下跟着侍奉堂上客的徒子徒孙,怎么看都是一方厉害帮派了。</p>

胡麻接过了账簿,一边翻着,一边随口问了她几句。</p>

妙善仙姑怔了怔,道:“师兄们让我过来的啊……”</p>

乍一看去,一钱教的底子还是有的,如今这石马镇子上,也有着千余人口,其中的大半,都是一钱教的教徒。</p>

妙善仙姑闻言,却是正色道:“咱们师尊当初有命在先的,不食牛门徒,身担重任,可不拘小节,能欺官欺匪欺鬼神,但惟独不可欺百姓。”</p>

“那是当然!”</p>

妙善仙姑忙道:“我听了师兄们的吩咐,来到了这里经营多年,只为在这石马镇子上设下总坛,但如今声势闹得不小,却还缺了这场灯火福会来定了名份呢,如今准备充足,时候也到了。”</p>

不过,考虑到外面那位铁骏大堂官的本事,胡麻还是心思沉重。</p>

自己则是慢慢的翻起了她留下来的账薄,想从里面找到一点或许连妙善仙姑也不知道的线索。</p>

早先找她讨要,是想看看这一钱教的底子厚不厚,能不能与外面那位大堂官拼一下,如今则是也是想多了解一下一钱教,看看能不能发现有关“唤醒石马”的秘密。</p>

这感觉胡麻很少在原住民的脸上看到,甚至,他也因为妙善仙姑脸上的这个表情,一下子想了起来,这种感觉,自己身上都很少见到了。</p>

“……”</p>

“其实在我过来之前,师兄们早就把这里的事情安排好了,那孙老爷子,大善宝的汤师爷,还有万马帮、夏姑爷等等……皆是师兄们当年留下来的人脉,我只需过来,他们自然会靠过来。”</p>

数量瞧着不多,其实已经很可观了,在这小小镇子上,七八百符甲军,已经有了穿州过县,迎击衙府之能,况且,说是七八百人,实际上一闹起来,乌乌怏怏,往往便号称数万大军的。</p>

……囤这么多东西做什么?</p>

轻轻叹了一声,胡麻将账薄扔到了一边,心里已是隐隐确定,似乎从这里面,找不到什么关于石马的信息了,也更确定,凭了一钱教这点底子,想与守岁大堂官对抗,根本就是个笑话。</p>

其中,这石马镇子上最多的,居然是粮食,牛羊,药材……</p>

“……”</p>

这女人说她清澈,但也不是没有脑子,早先胡麻过了三关十二劫,她已经磕了头,口称教主,看起来服服贴贴,但这些让她准备的账簿,却也没有如此实在的全都献上。</p>

目光穿过了门扇,看到了外面妙善仙姑那张清澈的脸,这个初时见着,只觉有种神秘高人气质的美道姑,被自己看破了底细之后,便一直见她脸上懵逼表情居多。</p>

她瞧着也不像是在说谎,实实在在的道:“如果师叔你喜欢,那我让人把它搬过来,给你做个摆件好了……但要这玩意儿有啥用啊?”</p>

他已两天一夜,不曾沾过枕头,守岁人身上纵是强健,如今安静了下来,也难免有些迷糊。</p>

“……正要请教师叔!”</p>

而在这些教徒里面,已经经过了训练,可以配备上符甲兵器,统一调配的,也有一二百个,或是登高一呼,发粮发钱发甲胄,怕是能短时间内凑出七八百壮丁来。</p>

“早多少年就在这镇子上了,我们过来时,草都快把马给淹没了……”</p>

由这符甲军便能确定,一钱教还真是准备要做大事的,不光是胡吹大气。</p>

“嗯?”</p>

“师叔吩咐之后,便备齐了。”</p>

妙善仙姑闻言,也忙从旁边的柜子里,翻了出来一摞账簿,名册,一一的摆在了胡麻面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综合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重生替嫁,委身破落户后她真香了

猛兽侠

偷天大运

不见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