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7章 但愿海波平,靖难攻略,北城二千,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高煦的话里没有提到台湾,原因很简单,因为当下想要前往台湾并不太现实。
朱元璋这话说的很是提气,朱允炆也似乎早已猜到,不紧不慢的作揖应下。
朱允炆见朱元璋坐下,也从奏疏之中拿出他前番处理的徐辉祖奏疏递上,并进一步说道
朱高煦对徐辉祖作揖回了一礼,起身后便转身离开了龙江船厂。
朱元璋脑中才出想法,便抬头对朱允炆吩咐道
嘉南平原虽然大,但是却因为过于原始而一点都不肥美。
想要真正杜绝倭患,只有效仿永乐下西洋一般,建造一支无与伦比的海上军事单位,对东北亚及东南亚倭寇进行彻底打击。
不过就眼下的情况来说,同样的人口丢到台湾,还不如直接丢到吕宋及安南,毕竟这些地方最少还有部分已经开发的土地,而台湾基本处于原始环境。
徐辉祖的话一经说出,便是朱高煦都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
看到这里,朱元璋心中有些高兴,但之后徐辉祖所写的倭寇数量便让他按下了这份高兴。
除非有人一口气迁移个几十上百万人前往台湾,然后利用人力来提前建造‘嘉南大圳’,那嘉南平原才能提前几百年成为台湾粮仓。
只是以眼下老朱的观念来看,他是不愿意出兵远渡重洋去清理南洋倭寇的,毕竟前元也试图出兵南洋,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朱高煦还在思考,徐辉祖却以为他是被这倭寇的数量给惊到了,不由沉着道
如眼下全**屯的军屯籽粮,每年换算为铜钱便有近八百万贯。
“下官参见魏国公。”旁边的官员作揖,看样子与徐辉祖相熟,因此没有报出名号。
“诏令户部再拨四十万贯钱、大福船六十艘交予魏国公,着魏国公从苏松常三府及浙江都司再选水兵一万五千,总编水兵两万人,设为平倭水师,魏国公为平倭都督。”
因此虽然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有汉人开发澎湖的记录,但台湾本岛则直到明朝中后期才得以踏足常驻。
朱高煦脸上的失落被官员所察觉,为了不让朱高煦不高兴,官员也只能硬着头皮道
不得不说,徐辉祖的平倭成绩还是不错的,过去一个多月里,徐辉祖斩首倭寇六百余级,这还是利用以前老式战船和崇明所那几百兵卒的情况下。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日本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修建‘嘉南大圳’,情况才得以好转。
“那杨俅是个不错的人,日前带着船队剿灭了一个岛上的百来名倭寇,眼下已经被都督正式实授崇明所千户了。”
“唉……”长叹一口气,徐辉祖也艰难转身,自顾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你的事情,我今早便听说了,因此特意赶了回来。”
待朱高煦走近,赤驩打了几个响鼻,李忠二人也被惊的突然坐了起来。
城外的他们踏上了返程,而城内的武英殿里,早朝结束的朱元璋也回到了这里。
他见官员与兵卒退下,便带着朱高煦走出了船坞,走到海岸边后才转过身来,脸上复杂道
“好,我晓得了。”徐辉祖点点头,而后看着朱高煦欲言又止。
杨展的父亲去了‘代千户’的代字,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好消息。
“这事宜之中有捷报,但也有关于倭患情况的,孙儿觉得兹事体大,需要爷爷亲自过目处理后才能放心。”
“好……”徐辉祖表情复杂,只是应了一声,便转身向船厂深处走去。
如果是二十二三丈的话,那倒是与后世最大的几种风帆战船差不多,恐怕能有两千多吨的吨位。
虽然不想承认,但朱高煦对于海外各国的见解十分丰富,便是朱元璋自己也有些倚重他。
朱高煦被他这目光看的有些尴尬,不由的搓了搓手指。
等过两年徐辉祖和水师无功而返,他们又会重新回到沿海,继续劫掠沿海州县。
只可惜,老朱的后继之人动错刀子了。
“我知道了,多谢指点。”
这样的条件,让明朝中前期的闽浙海商对台湾一无所知,但却对遥远的吕宋了如指掌。
朱元璋合上了奏疏,目光偏离龙案,看向了窗外那阳光明媚的天色,不由微微眯了眯眼睛。
“一路南下,清剿两广倭寇,一路驻扎澎湖巡检司,以防南洋倭寇渡海北上。”
这样的真倭数量,如果丢到嘉靖年间,恐怕戚继光、胡宗宪等人得一直忙碌到死才能收拾完。
大明朝不需要那么多仁善性弱的子弟,何况三代子弟中仁善且性子薄弱的太多了,他想要的还是像老四那样的人。
不过他往前走了几步,却还是没忍住,他停住脚步后回头看了一眼朱高煦,欲言又止的沉吟许久,最后只能吐露一句
“走吧。”
“嗯,照庚你先退下吧,我与这小子说些话。”
朱高煦记得清楚,在古代从东亚大陆渡海前往台湾最保险的方法是从长江口一带走直线南下,这是唯一一条比较风平浪静的路线。
虽然已经从朱高煦那里得知了如今海上倭寇由于日本南北朝战争被平定而增多,但他还是没想到倭寇数量会增加到这种程度。
显然,徐辉祖压根没看出来朱元璋的意思,更没有猜出朱元璋的心思。
这种情况下,对于大明来说,掌握澎湖列岛的成本更低,效果也十分可观。
当着徐辉祖的面,朱高煦身影渐行渐远,最后走出了龙江船厂。
这样的他,若是充当副手还可以,但亲力亲为的话,恐怕很难在建功立业的同时获取上位者的信任。
“沿海倭寇的数量,我已经以奏疏的形式上奏陛下了。”
眼下这两个目标都达到了,他自然没有必要久留。
他来龙江船厂,主要也就是看看自家舅舅有没有按照自己说的做,另外再看看大明的造船工艺达到了什么程度。
“嗯……”朱元璋见朱允炆如此认真,也顺手接过了奏疏,打开一目十行的阅览了一番。
在这一点上,朱高煦没办法苛责朱元璋,毕竟洪武年间主要还是以休养生息为主,开疆拓土那是后继之人的事情。
他低头看向手中,虽然身体和大脑还在处理奏疏,但他脑中都是昨日朱高煦顶撞自己的画面。
二人有些脸红,似乎觉得自己刚才睡着的行为有些愧对朱高煦将如此好马给自己二人照顾。
要知道眼下是洪武年间而不是嘉靖年间,嘉靖年间的倭寇好歹还是十汉三倭,但洪武年间的倭寇则是颠倒过来的十倭三汉。
“对了……”朱高煦提醒道“舅舅若是设立了澎湖巡检司,可问问闽浙渔民台江口位置,那里渔业发达,若是重新移民澎湖,可以让当地百姓以此为生。”
到澎湖就已经不易,想到台湾本岛更是难上加难。
朱元璋对安南、南洋和日本持保守态度,但这也是鉴于前元的失败而做出的决定。
见朱元璋走进殿内,朱允炆带着朱高炽三人起身作揖行礼,朱元璋则是平淡的点了点头,随后坐下。
自己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哥伦布的船也不过才一百多吨,具体多少他记不住了,但肯定没有超过二百吨。
这样的战船若是放到欧洲那边,价格恐怕会暴涨数倍,而在大明这边虽然也造价高昂,但对于大明的财政情况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加上台湾海峡在冬季吹东北季风,夏季吹西南季风一,从闽南出发的话航路和季风为直角,不适合航行。
二人在船坞内走动,边聊边说,大抵为朱高煦解开了许多疑惑。
尽管他多次陪同李景隆前往各地练兵,但那些都是陪同,况且练兵也根本练不出亲信。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明无法迁移人口前往台湾。
同人不用理,朱高煦虽然也没有亲信,可他有皇孙这一个身份,这就注定了他的抗力比徐辉祖要大。
这么一对比,朱高煦也是佩服起了自己老爹,居然能花十几年时间就把东亚及东南亚倭寇尽数荡平,其定力还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这种话听起来很离谱,毕竟徐辉祖已经位极人臣了,可仔细想来,他这所谓的位极人臣,却根本没有什么亲信和实权。
同时,这一历史也告诉了朱高煦,剿灭近海倭寇只能缓解倭患,而不能做到彻底杜绝。
不由的,朱高煦当时的模样渐渐出现在了奏疏上,那眉宇间的坚毅,让朱元璋忍不住欣赏,可惜……
朱高煦深吸了一口气,与徐辉祖对视的同时平静道“舅舅,这些事情您别问了,与其讨论已经成为定局的事情,我倒是更想知道您清剿倭患如何了。”
另外,即便到达台湾,其西部最大的嘉南平原也不一定能开垦。
徐辉祖不再追问朱高煦,但脸上的担忧却并未退去,他很不想自家外甥牵扯到这种事情来,因为朱高煦不仅仅代表他一个人,他更代表燕王府。
inf。inf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