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名赫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8章 旱灾蝗灾,明末最强钉子户,凶名赫赫,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可越是着急,越是忙中出错。</p>
剿匪事宜,越发糜烂。</p>
……</p>
九月底。</p>
来自天下各地的消息,陆续通过情报局进入了温越的耳里。</p>
他心中大概猜测。</p>
若是剿匪不利,照这样下去,朝中或要有命令下来了。</p>
温越知道自己和流寇也是你死我活,不可调和为一的。</p>
对温越而言。</p>
他的集团利益,是代表着地主、自耕农和知识分子。</p>
这李自成等人的流寇集团,是有着根本的矛盾。</p>
虽然现在还离着很远。</p>
但两者总有一天会相撞,水货不能相融。</p>
既然如此。</p>
索性,晚战不如早战。</p>
温越不能想着等建虏被消灭清楚后,接手的是一片流寇肆虐天下的乱摊子。</p>
每读立式,温越就感觉,这明末的局势十分有趣,也有些巧合和奇怪。</p>
每每是建虏这边被打下去了,流寇那边就兴盛。</p>
流寇这边被剿灭差不多了,建虏又扣关,逼得剿匪大军不得不北上防御。</p>
安外必先攘内。</p>
关外的建虏不是一时半会可以驱赶剿灭的。</p>
但关内的流寇现在还处于一个刚冒头的趋势,现在温越有大把握将他们一股荡清。</p>
就算不能把萌芽消掉,也必须让自己对抗建虏的时候,不要在身后扯后腿。</p>
这日。</p>
温越就在召开的幕府会议中,定下了可能出战流寇的事宜。</p>
给众人做好了,有可能要入关对付流寇的准备。</p>
不过,在流寇之前。</p>
先摆在幕府面前的,是一件事关整体关外数十万百姓的大事情。</p>
……</p>
灾荒!</p>
明末天灾数量众多,一波连着一波。</p>
眼下又是异常大规模的灾荒席卷天下各地。</p>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p>
大明畿辅、河南、山东、陕西、山西许多地方,就再没有下过雨了。</p>
这直接导致米粮的价钱飞涨,一斗米需要数千钱才能购买。</p>
百姓削树皮,吃木屑杂糠。</p>
要不就是挖掘山中的白泥当做食物。</p>
大地上每个村落的树皮都被剥了干净,因饥饿死掉的尸体遍地都是。</p>
大旱后,就是蝗灾。</p>
遮天蔽日的飞蝗到处肆虐。</p>
所过之处,禾苗与芦苇全尽。</p>
在北方诸地大旱的时候,南方却又是洪灾大水。</p>
崇祯二年,五月六月。</p>
江南等地的松江、苏州、湖州等地日夜不停的下着倾盆大雨。</p>
洪水汹涌,淹没推倒房屋数量完全是数不清。</p>
米粮价格也在快速飞涨,一夜之间便涨价到四五钱。</p>
随着洪灾到来,便是瘟疫滋生。</p>
侥幸从洪灾中幸存的百姓,因为瘟疫又死亡大半。</p>
整个村子,整个镇子,甚至整个县城所有人数死光的情况,并不少见。</p>
在山海关外,同样遭受了旱灾和蝗灾。</p>
不过温越治下的屯堡,灌溉屯田多用的是灌井。</p>
受到天气干旱的影响不大。</p>
但遮天蔽日的蝗灾,同样让各屯堡损失不少。</p>
好在这几年来,在关外各城各屯堡外,开设了不少畜牧场,里面养了许多的鸡鸭。</p>
在官府的组织下。</p>
军户们纷纷出动,驱赶成千成万的鸡鸭去吃蝗虫。</p>
这浩大规模的声势,让许多文人看得有趣,还写了不少诗词。</p>
不但如此。</p>
温越推出了一个政策,便是让治下军民一同吃蝗虫。</p>
在他的带领下,各军官领着各军士一起出动,捉来蝗虫做成一道道菜肴,进入个各人嘴里。</p>
虽然,有民众担心这样的做法是不是会触怒“蝗神”,导致更大的灾害。</p>
不过身为经略大人的温越都领头了。</p>
如天兵天将下凡的青牙军都吃了。</p>
百姓还能有什么话说。</p>
他们纷纷效仿。</p>
很快,关外的蝗虫竟然就不够吃了。</p>
要说蝗虫还是非常养人的,里面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p>
吃多了蝗虫,让不少百姓的脸上多出了油光,身体也变得强壮了不少。</p>
逐渐,蝗虫也成为了关外的一道特色菜肴。</p>
甚至还有商人在关内捕捉蝗虫,进入关外售卖。</p>
至于瘟疫的情况,在关外少见。</p>
这主要是每三月,每个城池就会进行一次大扫除,加上城中又建设了好些个澡堂。</p>
这从源头就开始防疫。</p>
加上温越又鼓励医学局,在城中办了好些个医学堂,让百姓另外学得一道足以安身立命的手段。</p>
也正因为如此。</p>
安乐太平如桃源之地的关外,成为了关内灾民难民的向往之地。</p>
每日都有许多灾民难民涌入。</p>
这又给温越带来了不小的压力。</p>
“唉,这旱灾蝗灾的一场接着一场,将军,我们民政局商议,这旱灾还行,多修水车,多打灌井便好了,再调配民力物力便可。”</p>
民政局的李昌荼说道:“可是这蝗灾,却总是难治,刚平下一波,又起一波,不能朝夕能够完成的啊。”</p>
李昌荼的神色颇为疲倦,显然这段时间的旱灾蝗灾让他非常疲惫。</p>
他说的没错。</p>
有关蝗灾的治理不是朝夕之事。</p>
即便在后世,这蝗虫也是不能全部消减。</p>
就如《三体》中的史强说的,对付蝗虫,几千年来无论聪明的中华百姓,如何治理,或是兴修水利,或是垦荒种植,或是植树造林,或是提前去除虫卵,遏制蝗灾。</p>
蝗虫几千来从来没有被消灭过,就像三体人很难消灭光地球人一样。</p>
所以治理蝗虫,不能一朝一夕,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p>
而温越前世并不善于农业。</p>
对于如何种田,如何防御灾害,他甚至还不如这时代寻常的一个屯田官。</p>
因此如何抗灾抑制蝗虫。</p>
民政局上报几个方案,只要可行,温越都一一准许。</p>
“进入关外的灾民难民,按照之前的方案,第一时间都是安置收容所,有医士负责监管,以防有瘟疫蔓延。”</p>
李昌荼继续道:“现在流入关外的灾民难民数量已经有六万之多,按照规划,这些人可以送往北方,慢慢收回锦州等地。只是这样下来,将军,这库房中的米粮又不多了。”</p>
听到这话。</p>
温越揉揉额头。</p>
不知怎么的,从来到这明末,这粮食问题,始终萦绕不去。</p>
眼下大明天灾不断。</p>
温越手上的银子是越来越花不出去了。</p>
从外面买粮进来,也越发困难。</p>
尤其是近些月来,大明米粮价格飞涨,十几两银子才能买到一石米粮。</p>
而且还有价无市,没有人愿意在这关头,出售救命的米粮。</p>
温越手上的银子,都要变成没有用的石头了。</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