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7章:漕运改革【求订阅】,大明勋二代,八百楚,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当白莲教徒在密谋作乱之时,漕运总兵衙门里依旧是灯火通明,笑语不断。</p>
</p>
酒宴已经开始,诸人面前的食案上早已摆满了美酒佳肴,陈瑄自然是高坐上首,张忠与阮安分坐左右。</p>
</p>
“淮安此间最有名的,唤作全鳝席,能用鳝鱼做出各种菜色,足可摆满一席。这道软兜长鱼,是掐出笔杆青小鳝的脊背肉,旺火烹油,片刻即成,既得其熟香,又留其鲜嫩,两位竟然来到淮安便不可不品尝一番。”陈瑄用筷指了指食案上的软兜长鱼笑道。</p>
</p>
“平江伯都如此盛赞,我等自然要好好尝一尝的。”张忠闻言笑道。</p>
</p>
随即张忠举筷就夹了一条软兜长鱼,见其鳝脊软软的两头垂下,果然如一条软兜。</p>
</p>
张忠缓缓将软兜长鱼送入口中,这东西一入口,真是滑嫩无比,好似自行往嗓了眼里钻似的,再细细一嚼,油香四溢,顺着齿缝与舌根散逸开来,四肢百骸顿时皆沉浸在欢愉之中。</p>
</p>
“绝了,果真是难得的美味。”张忠吃完后,放下筷了赞叹道。</p>
</p>
“永春伯喜欢便好。”陈瑄见张忠吃得兴起也是颇为高兴。</p>
</p>
“平江伯,自从你修了清江浦后,漕船从宝应县北上,可以直接沿清江浦入淮,一不用陆路转运之劳,二不必盘坝之苦,此乃利国利民之事,可我今日为何看见漕船又开始走里运河入淮了,运河两岸的纤夫何等辛劳呀!”正当场中气氛渐入佳境时,阮安终于还是问出了心中的疑惑。</p>
</p>
张忠闻言也是收敛了笑意,他其实对此事也是有所疑虑。</p>
</p>
“哎!”</p>
</p>
“我又何尝想如此,当年我正是不忍民夫盘坝之苦,又因此误了农时,方才一力向太宗皇帝谏言修了清江浦。”陈瑄叹气道。</p>
</p>
“那又是为何呢?”阮安皱了皱眉愈发不解道。</p>
</p>
“黄河侵淮,泥沙把清江浦给搞淤塞了,我们得赶在六月放水之前,清理河道。清江浦封了河,漕船便只能改道走里运河了,而要走里运河,就得过五坝,便需要盘坝了,这是免不了的。”陈瑄苦笑道。</p>
</p>
“原来如此。”阮安对水利也是颇为了解,闻言微微颔首不及。</p>
</p>
“虽说如</p>
</p>
“永春伯所言有理,我会吩咐下去的。”陈瑄闻言思忖片刻后颔首道。</p>
</p>
随即陈瑄又苦笑道“我这漕运总兵官管理十二万运军领驾、沿途九省相关理漕官吏、闸坝厂港等诸事宜,可谓事物繁忙,对于那些督纤的孔目说实在的平日里的确是疏于管教了。”</p>
</p>
“这个我自然明白。”张忠闻言讪笑道。</p>
</p>
“今年的漕运还顺利吗?漕粮是否已经运送抵达京师了。”阮安将话题再次转到漕运上。</p>
</p>
“如今漕运采用的是支运法虽然比起以前的海陆兼运强了不少却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陈瑄皱眉说道。</p>
</p>
“漕粮不是走运河吗?怎么还能海运?”张忠闻言诧异问道。</p>
</p>
“永春伯以前没有接触过漕运,不了解也是正常的。”陈瑄闻言耐心解释道“本朝建国之初,经过元朝末年的动乱,运河已经荒废,太祖皇帝建都南京,依靠江南,便能够满足朝廷所需,当时南粮北运也多是支援北方边疆与辽东卫所军队,所以一开始实行的是海运。”</p>
</p>
张忠闻言微微颔首。</p>
</p>
陈瑄见状继续说道“等到太宗皇帝即位后,在永乐初年定下了海陆兼运制度,命令江南粮食一由海运,一由淮、黄,陆运赴卫河,入通州。”</p>
</p>
“但是海陆兼运成本较高,海运多风涛之险,陆挽颇为艰苦。”</p>
</p>
“后来太宗皇帝有意迁都,便采纳济宁州同知潘叔正建议,命令工部尚书宋礼等人赴山东疏浚会通河,直到永乐十三后,漕运贯通,便废了海陆兼运,南粮北运依托于漕运。”</p>
</p>
“是呀!正是因为如此这一条漕河才显得至关重要,正所谓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三月不至,则君相忧,六月不至,则都人啼,一年不至,则国有不可言者。”阮安听陈瑄说道此处方才感慨说道。</p>
</p>
“我记得支运法不是你向朝廷建议的吗?为何如今又说此法不妥。”阮安疑惑道。</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