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8章:燕园的历史由我们书写,我在北大学考古,莫鞑,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186章

自从蹭过一节赵先生的课以后,苏亦就蹭课上瘾了。

就算没课,也都喜欢去找对方。

因为,苏亦是真相学摄影,前世用的是数码相机,好多惯用的常识都不适用了。

这年头,相机不便宜,胶卷也不便宜,一按下快门,一张胶卷就没有了,一卷胶卷不够几次造。而且对光线运用不好,还容易曝光,一曝光胶卷就废了,而且,曝不曝光,还不知道,还要等去暗室看胶卷底片,哪里像数码相机随时随地的观看。

尤其是富士xt4这样的微单,又文青又好看又可以拍vlo还可以翻屏,绝对是给妹子拍片神器。

然而,七十年代哪有这样的幸运。

快门一按都是钱。

这年代的相机,除了样子复古,充满时代感,质感方面吊打大部分塑料感极强的相机之外,想要拍一张可以看得过去的照片,相当不容易。

有时候,为了防止曝光,还要多拍一两张保一保。

苏亦是见过相机的。

他对这个时代的相机也不陌生。

尤其是单反,他小叔单位就有一台珠江s201相机,而且,还是78年生产的。

之前,在会城镇待着的时候,就没啥蹭着用这款相机。

这块相机,虽然使用珠江当品牌,但它的生成厂家跟广东没啥关系,是四川几家军工企业联合生产的照相机,后来各自生产,因为价格比较高,当时的价格在500元以上,主要是公安系统配备的相机。

实际上,72年的时候,珠江单反就已经是诞生了,一大堆具有军工背景的仪器厂,与广州轻工业产业进出口公司洽谈,然后决定产生35单反镜头放光相机,就是珠江s-201,不过这款相机一直到78年才正式生产。

不过这款相机也是山寨模仿。

就是模仿海鸥df系列,而海鸥df系列,则是以日本美能达为范本,都是相互山寨。

反正,改革开放之前,国内压根就没有知识产权这一说。

国产相机产业,后来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这个方面就吃了很多大亏。

不过珠江s-201的质感很不错,都是由金属件组合而成,可以算是时下国内最好的单反相机了。

甚至,后来,珠江照相机火了以后,关于这一商标的争议就出来了。

87年的时候,广州照相机厂的“珠江”商标先行完成商标登记,四川的“珠江”商标不能使用,原广州照相机厂生产折叠式照相机和双镜头反光等照相机,全部使用“珠江”商标。广州毗邻香港,广州企业有较多机会接近和了解西方社会状况,完成商标注册应是理所当然的事。

四川这边的厂家,就惨了。

只能被迫把商标改为“明佳”,花费高额的广告费作宣传,但效果很不理想。

这个就是品牌的重要性。

后来,由于国外照相机大量流入中国市场,剧烈的市场竞争使负债累累的广州照相机厂出现经营不良,1998年宣告破产,“珠江”商标被单独拍卖。得知此消息的重庆厂家决定要拿回“珠江”商标,终于中标,并获得成功。当时拍卖出现白热化,预测应为9000元,最终中标时高达40万元。

还是中国知识产权法一个极为重要的案例。

那么现在珠江照相机去哪里了呢?

凉透了!

当年国内那么多热火朝天的相机品牌,几乎全军覆没,有人说,民族相机厂自废武功,才导致后来在相机行业才没立足之地。

然而,相机这玩意,它也真不容易赚钱,就算是奥林巴斯,最后也扛不住,选择停产了。

前世,苏亦最喜欢的两个品牌,奥林巴斯跟富士,为啥喜欢,主要是好看。

不过,没机会出国,想要购买这款产品,想想就好。相比较红梅h-1,苏亦肯定更加喜欢珠江s-201,然而,两者之间的价格不是一个级别的,前者五六十,后者五六百。

而且,现在还没全面铺货,产能跟不上,优先出口。

五六十,苏亦有,但五六百,真没有,这可是普通职工全年收入了。

一想到这些东西,就让苏亦烦。

有时候,苏亦在想,自己是不是当个文抄公,先混一波稿费再说。当然,在78年当文抄公也不太划算。因为去年,也就是1977年,国家恢复废除了10年的稿酬制度。通知规定实行低稿酬制度,并根据作品的质量和字数一次付给稿酬。著作稿为每千字2元—7元,翻译稿为每千字1元—5元。

这稿费低吗?

也不低了。

毕竟,再过五十年,写网文,月更十二万,也不定有七八百块钱。

不过在过一两年,到了1980年,国家又制定了新的稿酬标准,适当提高了基本稿酬,著作稿提高到千字3元—10元,翻译稿则是千字2元—7元,同时恢复了印数稿酬。此后的十多年间,付酬方式是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制。

这就是黄金时代的稿费薪资了。

一不小心火了,就可以在北京混到几套四合院了。

想想都让人有点小心动。

不过这些事情,先放一边。

还没学到屠龙术呢,就天天想着当斩龙人。

不合适。

还是老老实实,先跟赵先生学照相术吧。

考古教研室的大本营就是在文史楼,赵先生的工作室也在文史楼。

而且,他的工作室还是一个洞天福地。

是由文史楼原来的厕所改成他照相工作室的暗室。

苏亦对暗室还蛮感兴趣的,因为,这是他前世,基本上没机会接触的东西,因此,上了一些赵先生的考古摄影课以后,他就经常去。

反正,赵先生对他不陌生。

之前在课堂上,他熟练的掌握相机的使用方法,让赵先生对他极为印象深刻,一看,就是有过相机的使用经验。

再加上,赵先生知道他父母都是广美的老师,两人可以聊的东西就比较多了。

比如说什么是光感,什么是构图,这些东西,根本就不需要赵先生过多解释,苏亦一点就通,就算不点也通,这些东西已经融入他的骨子里面的东西。

有了这样的基础,具体到拍照层面就容易得多了。

整个北大,都知道赵先生的技术非常好。

当然,这个好,也不是一开始就好的,赵先生也不断的摸索,不断地发展,他本来只懂一般的照相,后来他真成了一个照相专家了。

他懂照相机,冲洗的技术也懂。当时在50年代的时候,在外国彩色照片比较多了,中国压根没有,市场上没有彩色胶卷,也没有人会冲。但是他不知道从哪儿弄来的彩色胶卷,就开始照,照出来的效果跟现在大不一样,效果不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职场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我真的只想躺赢啊

里斯本夜车

我有无数法术位

莫叹息

重生归来,嫡女也作妖

月季花开

猎仙迷域

星月望

月狼天使

断地风

我的帝国战争游戏

浮梦三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