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6章:长春——伪满时期的文化遗产,我在北大学考古,莫鞑,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它跟第一厅舍恰好对街相望,都是在斯大林大街上,一东一西,对称分布,与第一厅舍相呼应。也就比第一厅舍晚10天开工,1934年竣工。原为伪满司法部,司法部迁往新民大街后为伪满首都警察厅。
这楼现在是CC市局所在地,完全继承了之前的单位属性。
因为之前他们去市委大院参观,还拿到保卫干事的介绍信,进入公安大楼的时候,也没有阻拦,甚至还有宣传科的干事陪同,苏亦挑选一些角度拍摄照片以后,就开始拿起素描本开始画素描图。
他这本领,吴镇武之前在南湖宾馆已经领教过,也不惊讶,反倒是市局的宣传干事,哭笑不得,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位北大的高材生,为何有这样的雅兴跑来这里画画。
好在他不阻拦,简单交代一些注意事项,让他们不要乱跑之后,也就离开。
相机是苏亦跟考古专业摄影老师赵思训先生借的,他在北大的时候没少跟对方混在文史楼的暗房洗照片,借一部相机,一点问题都没有,就是胶卷要自己买。
就算黑白胶卷,也不便宜。
这种消耗品,苏亦也不能使劲造。
对于拍照,他也是能省则省,尤其是建筑群,尽量画建筑素描图,不怪他抠抠搜搜,主要是今天打卡长春的满洲式建筑,胶卷消耗的比较狠。
不仅如此,之前在研讨会上,他的胶卷也用了不少,作为为数不多可以拎着相机自由出入会场的临时会务人员,苏亦自然备受瞩目。
不少人都过来找他拍照,他辈分小,年纪也小,脸皮薄,也没有经验,不太会拒绝别人的请求。
特别是,一开始还傻乎乎的,帮大家拍摄单人照片,所以,胶卷消耗的比他预想中的还要快,也让他收获了不少与会学者的联系方式。
以后洗出照片的时候,还要给人家寄回去。
而且,他因为多出来一个相机,都要客串拍照的工作。到了后面,胶卷拍完了,却没法雨露均沾,没法子,主办方只能给他提供胶卷让他拍照,让客串一波摄影记者,也让他狠狠地刷一波脸。
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胶卷真的不多,只能继续干手绘的老本行。
这栋建筑跟第一厅舍相比,又融入了新的元素,建筑师相贺兼介将他所理解的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其中,是充满中西合并的满洲式建筑。
因此,长春的兴亚式建筑跟曰本本土的兴亚式建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融入了多国元素。
对这些,吴镇武是真的不懂,越发好奇,“都融入哪些元素?”
“挺多的,因为出自于政治需要,建筑物不可能过多呈现中国元素,因此,各国各民族的建筑风格都有,比如曰本建筑史学家村田治郎在1944年出版的《满洲的史迹》,他在论述建筑的演变时候,就按照长城把咱们中国划分为两个区域来论说,注重强调满洲与当时中国的其他区域拥有者截然不同的建筑文化。他否定了以汉族为中心的建筑史,重点强调蒙古族、女真族、汉族加上俄罗斯以及曰本的建筑方面的融入,才是伪满建筑的特色。”
吴镇武摇头,“这本质上就是人为的,并非历史自然演变,如此论述,也是狼之野心。”
从这点上,就可以判断,当年曰本学界“满蒙回藏鲜之学”之盛行。
看了第一、第二,接下来肯定是第三厅舍了。
都在这附近街区,建筑于1933年4月开始建设,第三厅舍建成后,由伪满财政部使用。
这栋楼也借鉴了前面两栋楼的经验,在它们的基础上继续改进,依旧是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不过比较低,地面两层、地下一层,它是伪满政府办公建筑中第一个采用框架结构的建筑。
解放后,这里就变成学校了。
就是后来的吉林财大旧址,现在叫财贸学院。
既然是学校,门岗就没有那么严格了。
对他俩来说,反而是熟悉的环境。
进入学校以后,苏亦才发现大楼变成三层高了,一打听,才知道,今年年恢复高考,学生变多了,需要大楼上加盖一层,中间的塔楼则变楼高了。
这样一来,大楼的结构跟外形也都改变了不少,尤其是塔楼的屋顶,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形状,好在新加盖的楼层风格融入的也很高,并没有完全改变整栋大楼的形状。
吴镇武见状,问道,“都这样了,还没有必要绘画拍照吗?”
苏亦点头,“没事,来都来了,先画再说,而且一会去对面有惊喜。”
按照流程,拍完照,继续画素描图。
因为是学校,苏亦作画,还多人都围观上来,都好奇他们是哪个专业的。
得知他们的身份,这帮学生都忍不住哇起来,对此,苏亦习以为常。
最后,财院的学生还邀请他们进大楼里面观察,终于有一栋是可以自由参观的大楼了,不容易。
接着就是第四厅舍。
史学界叫它——伪满洲国民生部大楼。
建于1935年,为伪满政府建设的第四厅舍。建筑整体平面呈F形,主楼地上2层,地下1层,中间为塔楼,正门朝东,台阶5级,由6根柱子支撑房檐,双檐之间设一夹层。地上第2层采用拱窗,与第1层方窗之间的墙面设有双柱浮雕。
其格局及样式跟位于马路对面的伪“财政部”大楼相同。
这就是苏亦口中的惊喜。
第四厅舍,几乎是照搬了隔街相望的“第三厅舍”,两者仅在建筑面积上略有差别。这座建筑竣工后,两栋几乎一模一样、如同“双胞胎”般的建筑就这样隔街相望,长达数十年。
一开始是伪满交通部入驻其中,不久后伪满交通部搬迁至今新民大街后,这里成为伪满民生部的办公场所。
1945年3月,伪满民生部撤销后,成立伪满厚生部,仍在“舍”内办公。
1957年,这栋建筑成为吉林省地方工业研究所的办公场所,后来作为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办公楼至今。
第三第四两栋楼对称分布的,现在,对面加盖以后,就剩下它还保持的原汁原味。
在马路牙子,就可以观察它的建筑布局,再加上之前去过财院,都不需要进入里面,拍摄、画图之后,苏亦也没有过多逗留,直奔下一站。
舍,就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是伪八大部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
这栋楼,终于不在斯大林大街了,而是位于新民大街,此处原为总务厅和参议院的办公楼,现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的教学楼,也就是未来的吉大新民校区。
相比较存在感不是很高的其他几个厅舍,舍名声很大。
1936年竣工,它是当时当春最高的建筑,也建设的几位豪华,建筑平面呈“山”字形,高,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完全参考了前几栋楼的特点,扬长避短,因此,整栋楼极为特色,在各种元素的融合上也做得更好,甚至,还把曰本国会议事堂的造型照搬过来,然后将屋顶换成了中式绿瓦,也算是融合了中式元素。
这栋楼太大。
在外面拍照绘画之后,他俩也没进入内部参观。
没有必要,他们又不是研究建筑结构的,充其量就是好奇其历史,到原地走访一圈,已是难得。
接着就是第六厅舍,也在新民校区之中,以前叫做顺天大街,现在改成了新民大街。也是长春未来有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是当年的伪满洲国”的政治中心,地处伪满皇宫的中轴线上,被称为中央大道,“伪满八大部”中有四大部(伪满军事部旧址、伪满司法部旧址、伪满经济部旧址和伪满交通部旧址)位于这条街道两侧。
它原来是伪满司法部大楼,与第十厅舍伪经济部隔顺天大街相望。该建筑主体由相贺兼介主持设计。
相贺兼介是一个半路出道的家伙,20世纪30年代初东北地区缺乏曰本设计师的现状,使旅居东北多年的相贺兼介获得“第一厅舍”和“第二厅舍”的设计权;而“第六厅舍”的设计方案则是他竞标伪满洲国国务院办公楼落选方案的缩小版。
于是,第六厅舍,也成了拥有炫目绿色琉璃瓦屋顶满洲式建筑物。也被称为最有曰本风味的建筑大楼,跟舍一样,都是1936年竣工投入使用的。
既然,它跟第十馆舍(伪满经济部)隔街相望,苏亦也懒得顺着第七厅舍,直接跑去第十厅舍拍照、画图。
它现在也是医科大的教学楼,主体部分为地上四层,中间部分,两翼则为三层,还有半地下室一层,而且相比较其他大楼,它的建筑装饰极少,两侧外墙都是深褐色面砖,中间贴灰白色石材,中间高起部分为两坡屋顶。
苏亦一边画,吴镇武一边感慨,“可以说,它是整条新民大街最为朴素的大楼了,确实很合适当教学楼。”
苏亦笑,“就是因为太朴素了,当时甚至被日本著名建筑家土浦龟城评价为一栋“丑恶”的建筑。”
扑哧!
吴镇武笑喷。
弄完第十厅舍,返回来弄第八厅舍(伪满交通部),为啥不弄第七厅舍,原因也很简单,它早就被拆除了,之所以被拆除,就是因为它伪满十四个厅舍里面建筑面积比较小的存在,拆除起来不心疼,也就没啥好说的了。
而第八厅舍的情况就好了很多,它虽然建筑形式简单,但装饰精美,外墙和屋顶嵌满琉璃瓦和琉璃面砖,当1937年底工程竣工后不久,这座在午后阳光照射下会闪烁琉璃光彩的建筑就立刻被当时的日伪官员赞许为所谓“新兴满洲式”建筑的一件力作。
也难怪会有人说第十厅舍是丑恶建筑。
医科大最后一栋楼,就是第九厅舍(伪满军事部)。
整栋楼转角,其余部分为地上四层和地下一层,当时建筑师因地制宜弄了一个三角形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楼入口门廊处还添置了四根大望柱,局部女儿墙还采用了中国传统城垛口的形式,还有搭配上中国的硬山式屋顶,倒是装饰材料和色彩跟舍(国务院)保持一致,而不是跟对面的第八厅舍保持一致。
只不过跟第三厅舍一样,1970年的时候,整栋楼都加盖一层,而原来部分的硬山式坡屋顶旋转成了四,硬山顶也变成歇山顶,甚至屋顶的琉璃瓦也变成绿色的,甚至还在其里面上雕刻浮雕图案作为装饰,风格改变不小。
苏亦对比原来的旧式图片,加盖后的建筑,好像变丑了。
也不是他一个人的感觉,吴镇武也是这么觉得。
紧接着,俩人才离开医科大,去附近的伪满综合法衙。
这栋楼就很有特点了。
跟之前的大楼都不一样,他是由建筑师牧野正巳设计的,对方长时间呆在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了解,因此,在设计的时候,也融入了自己的理念,使得建筑呈现出来不同于欧美殖民中国时所建造的法衙建筑。
苏亦他们两人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也都忍不住感慨,伪综合法衙环境确实很好,高墙耸立,绿树环抱。
大楼正中塔式楼顶,嵌以紫色琉璃瓦,而外墙用咖啡色薄砖贴面,外表呈圆角曲线形,完全不同于之前方方正正的建筑主体。
一个医院,又这样的环境,确实不多见。
嗯,没有错,现在的伪满综合法衙就是一家军医院。
兜了一圈,终于把伪满八部的大楼,一网打尽,两人也累得够呛。
但,资料还没有收集完,他俩只能顺着自由大路去寻找第十一厅舍(东师附中)。
解放后,作为东师的前身东北大学接受了伪满洲国兴农部,后来也就称为东师附中的校舍。
建筑不高,就两层,坐南朝北,为硬山顶两层建筑,平面呈“弓”字形,九十年代的时候被拆除,然后在原址上重建楼,不过为了保持特色,下面的两层为模仿原建筑外立面式样,也算是没有遗忘历史了。
第十二厅舍是伪满蒙政部所在地,1935年建成后迁入,位于斯大林大街,就在第三厅舍隔壁,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整栋建筑两面临街,平面呈“L”型,屋顶为四坡顶,主入口有4根巨柱式的方形壁柱,屋顶设有一座方形塔楼。
1937年5月,蒙政部被撤销后,该大楼由伪满营缮需品局、内务局、水利电气建设局等部门使用。
解放后,这里成为长春人大、市政协的所在地。直到1994年,旧楼爆破拆除,再然后就变成联通大楼,那时,旧址连影子都不存在了。
可以说,兜了一圈,由回到斯大林大街,这还没完。
伪满八部,还有文教部、外交部所在地没弄呢。
只能马不停蹄,继续干。
至于第十三厅舍旧址——伪满开拓总局(今吉林省吉剧院所在地),位于今自由大路与牡丹街交会处,三层楼,实际上,它就是跟第十一厅舍的师大附中隔街相望的地方,现在还没有完全修缮,有些破旧,远没有后世的崭新。
最后的是第十四厅舍——祭祀府。于1941年动工,1942年竣工,是伪满建设的最后一栋办公建筑。
这栋楼,后世存在感极低,鲜为人知,实际上,它旧址就在吉大新民校区。
只不过八十年代被拆除了,所以,大家都不怎么注意。
之前在医科大校区内,苏亦也好不容易才找到它。
至此,当年伪满洲国政府曾修建过14座办公楼,被苏亦一一清理出来了。
等回去整理资料,再跑一趟市图书馆以及档案馆,一篇质量还不错的论文,就可以水出来了。
不过作为强迫症患者,伪满中央银行旧址、伪满外交部旧址、伪满文教部旧址等建筑,也都被他一个不留的全部打卡。
这些地方,也都是在新民街区周边,也不需要跑太远。
瞎逛了一圈以后,苏亦也只能感慨,这个年代的长春,确实一个宝藏城市,经济活跃,没有后世的低迷,城市充满朝气。
逛了一圈,资料收集地越多,苏亦就越发现一个问题。
自1932年到1936年为止的四年时间里,就设计而言,“满洲式”建筑形式经历了从初期走向成熟的“满洲式”建筑形式与同时期的其他建筑形式相比,有着明晰的发生、发展的轨迹以及明确的政治意图。
简单来说,建筑风格主要是以政治为导向的。
并非完全从艺术出发。
而且通过苏亦对实例研究分析,很明显感觉出来,“满洲式”建筑形式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成型期,大量的建筑群,实际上式缺乏明显的共性。
所以,从建筑流派来说,“满洲式”建筑并不成体系,再加上这种形式的建筑设计只发生在伪满时期,经历的时期较短暂,其影响范围也相对较小。
然而,它不能完全抹杀它的价值。
至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内的“宫殿式”建筑也存在着对它有着一定思路上的借鉴。
等回到南湖宾馆的时候,他跟吴镇武都累成死狗。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276章:长春——伪满时期的文化遗产免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